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梵蒂冈城国现在仅仅拥有0.44平方公里土地,其权威是建立在全球十亿多天主教信徒的信仰上,一个是物质力量的代表,一个是精神力量的代表。本文将对1945年至1984年美国与梵蒂冈之间的关系作一系统梳理探讨。文章希望探讨美国与梵蒂冈两个差异如此之大的国家是如何从敌对走上建交之路的,两者在国际事务中存在怎样的合作与矛盾,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程?文章共六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关于美国与梵蒂冈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资料引用情况。第一章主要是对冷战之前美国与梵蒂冈的关系进行简要叙述,特别是二战时期美国与梵蒂冈之间的关系。二战时期罗斯福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由向梵蒂冈派驻了他的个人代表泰勒,虽然这种联系只是教皇与总统的个人联系渠道,但是为双方在战后的进一步联系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论述杜鲁门时期美国与梵蒂冈之间的关系。二战结束后教皇庇护十二世希望拉拢美国共同反共,但是美国在是否与梵蒂冈结盟的问题上面临着在国内政治与外交利益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一方面在冷战的国际局势中,梵蒂冈无疑是美国天然的强有力的反共同盟。但另一方面美国主流文化以新教为主,国内反天主教的情绪非常盛行,主流教派以及民众反对政府与梵蒂冈维持关系。虽然美国与梵蒂冈在1948年意大利大选中密切合作,但是在国内民众的巨大压力下,杜鲁门向梵蒂冈派遣大使的尝试失败,显示了宗教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巨大影响,这是美梵关系在接下来几十年间相对平淡的主要原因。第三章论述艾森豪威尔至卡特时期美国与梵蒂冈的关系。由于杜鲁门时期的经验,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时期美国政府在与梵蒂冈关系问题上非常谨慎低调,但是一直维持着联系,处于“有联系、无外交”的状态。与此同时,美国与梵蒂冈内部都发生了促使双方改善关系的变化,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中宣布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原则,这些改变有助于美国天主教融入主流社会和减少新教教派对天主教的敌意;而美国在经历了60年代的文化运动之后其文化更加多元化,社会包容性增强,对天主教歧视明显有所改善。约翰逊和尼克松时期由于越南战争联系逐渐增多,卡特时期美国与梵蒂冈更是共同举起了人权的旗帜,加强了在人权事业领域的合作。这些为里根时期美国与梵蒂冈建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章以里根时期美国与梵蒂冈之间的关系发展为考察对象。美国与梵蒂冈在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兴起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中央情报局以及美国劳联—产联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梵双方的利益一致性、国内环境的改善以及里根与保罗二世两人巨大的威望等因素促使美国与梵蒂冈在1984年正式建交。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在美梵关系由于宗教和文化因素陷于僵局之际,是冷战的兴起为其提供了继续发展的舞台。在冷战中美国一直谋求梵蒂冈支持其外交政策,以增加其国际政策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同时梵蒂冈也需要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支持其反共。美国与梵蒂冈的国家形态迥然不同,但是双方在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方面都是现实主义者。在漫长的冷战时期,美国与梵蒂冈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但是反共始终是冷战中促进美梵关系发展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