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对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可能机制,并证实其安全性。为益气活血方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上提供科学客观的实验依据。
  方法:选取8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以1∶1分为益气活血组和对照组,益气活血组采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方,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中药模拟剂。疗程3个月。观察指标:①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②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血清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三磷酸腺苷(ATP)、空腹血脂四项(TC、TG、LDL-C、HDL-C)、空腹血糖(Glu);③安全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等。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以上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益气活血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及合并症、血压脉搏、烟酒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心衰疗效指标:
  2.1NT-proBNP: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NT-proBN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NT-proBNP分别对比治疗前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后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NT-proBNP比治疗前降低超过30%的例数分别占79.4%和54.5%,益气活血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气活血组改善NT-proBNP优于对照组。
  2.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9%和36.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气活血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3NYHA心功能分级: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的心功能分级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心功能对比治疗前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2%和45%,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气活血组对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2.4六分钟步行距离: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的6MWT距离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6MWT距离对比治疗前均有提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益气活血组对6MWT距离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LVEF: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LVEF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组内LVEF对比治疗前均有升高,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间LVEF水平经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能量代谢相关指标:
  3.1Glu: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Glu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Glu分别对比治疗前均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益气活血组对于Glu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血脂四项: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对照组TC、TG、HDL-C、LDL-C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对比:治疗后两组TC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较治疗前改善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益气活血组LDL-C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DL-C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之间TG水平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TC、HDL-C、LDL-C水平经检验得出益气活血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3.3ATP: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治疗组AT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ATP分别对比治疗前,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均值看出益气活血组治疗后ATP呈好转上升趋势。
  3.4GLUT-1:治疗前益气活血组及治疗组GLUT-1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GLUT-1分别对比治疗前,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均值看出益气活血组治疗后GLUT-1呈好转上升趋势。
  4.安全性指标:通过对本试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观察,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在治疗期间未见有药物引起的任何不良事件发生,说明无论是西药常规治疗还是在西药常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均可保证安全性。
  结论:
  1.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能进一步改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NT-ProBNP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六分钟步行距离,减轻冠心病心衰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能进一步改善能量代谢相关生物学指标Glu、TC、LDL-C、HDL-C,而对GLUT1、ATP、TG的改善不明显,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说明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能量代谢而发挥疗效,但具体机制有待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阐明;
  3.益气活血方未见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试验指标异常,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背景  脑小血管病(CSVD)即指大脑中的小血管(小动脉、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病变,脑小血管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中风、认知情感障碍和总体功能下降,影像学显著表现为脑白质病变(WML)、腔隙性梗死(LI)、脑微出血(CMB)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等。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脑小血管病白质病变(WML)与认知障碍有很大的相关性,但该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而在治疗上,主要通过控制脑小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学位
目的:分析邓伟教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总结邓伟教授治疗该病的辨证思路和诊治经验,希望在传承导师临床辨证论治经验的基础上,为临床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提供更多思路与参考。  方法:收集邓伟教授在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门诊处方,录入EXCEL2010计算病例及方药等频数及频率,用SPSS19.0作系
目的:  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始发状态(发病72h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常见可干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中西医综合治疗及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提供新思路与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对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发病72h内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53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常见可干预危险因素等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化痰祛湿活血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肥胖型脂肪肝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运动及饮食指导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化痰祛湿活血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荷丹片治疗,共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值、谷丙转
目的:观察补脾益肾方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前期研究团队采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筛选出一批补脾益肾方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差异蛋白质,本研究继续对其中与神经、肌肉功能相关的初筛高表达蛋白IGFBP3进行验证,以期从IGFBP3蛋白这一角度初步探索补脾益肾方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  方法:  1.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患者28例,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提供更多的临床理论支撑和诊疗依据。  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共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依据双盲和数字化随机原则,可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个体化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
目的:评价三调汤颗粒剂在肝郁化火,心脾两虚型慢性失眠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3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门诊的肝郁化火,心脾两虚型慢性失眠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用法为每晚睡前3mg顿服;治疗组给予右佐匹克隆联合三调汤颗粒剂治疗,右佐匹克隆用法为每晚睡前3mg顿服,三调汤颗粒剂用法为每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及中药干预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CC类趋化因子22(CC chemokine 22,CCL22)的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研究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后肝癌患者的免疫微
本论文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系统评价,第二部分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用药规律研究。  第一部分  目的:通过全面搜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采用文献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制定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
学位
目的:运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通过观察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评价其有效性,并通过心肌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疗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健康教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