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提供更多的临床理论支撑和诊疗依据。
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共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依据双盲和数字化随机原则,可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个体化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模拟剂和芪参益气滴丸,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基线资料、疗效指标、凝血指标及安全性指标。所有入组患者均抽取血浆样本,测定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CD3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采集并整理检测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描述并处理,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
结果:本课题共收入受试者80例,其中对照组因死亡、失访造成脱落或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服药而剔除者共7人,治疗组因上述原因剔除者有5人。
1.基线资料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年龄、工作性质(脑力或体力)、性别、身高、体重、病程、烟酒史、心率、合并病及治疗前心功能分级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2.疗效指标的对比
2.1两组间N端前脑钠肽(NT-proBNP)相比: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NT-proBNP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前后相比,NT-proBNP均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功能分级对比:根据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组间比较后,治疗组心功能提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对比:组间疗前相比无差异(P>0.05)。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LVEF值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LVEF值均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6分钟步行试验(6MWT)对比:两组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6分钟距离显著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进行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6分钟距离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中医证候积分:组间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凝血相关指标对比
3.1凝血四项比较:两组治疗前FIB、APTT、PT、TT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FIB水平较前下降、APTT时间延长,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B水平、APTT时间较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可知,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FIB平均数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APTT治疗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值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和TT水平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2经比较,两组MPV水平于疗前无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PV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MPV水平治疗3个月后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经比较,治疗前两组PLT水平无差异(P>0.05)。对照组血小板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LT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血小板计数水平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两组间血浆CD31、ET1、NO水平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ET1、NO、CD3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ET1、NO、CD31,治疗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4安全性指标相比
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等进行检测,治疗前后差异无临床意义,具有安全性。
结论:
1.芪参益气滴丸可以使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6MWT、LVEF值均上升,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心功能分级均下降,提示中西药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芪参益气滴丸可以降低MPV、FIB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PLT水平,并延长APTT时间。可推测为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西药具有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调节凝血的作用。
3.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衰患者凝血相关指标CD31、ET1、NO、PT、TT无明显影响。
4.芪参益气滴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肝肾功损害的情况及明显的不良反应。
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共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依据双盲和数字化随机原则,可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个体化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模拟剂和芪参益气滴丸,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基线资料、疗效指标、凝血指标及安全性指标。所有入组患者均抽取血浆样本,测定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CD3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采集并整理检测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描述并处理,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
结果:本课题共收入受试者80例,其中对照组因死亡、失访造成脱落或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服药而剔除者共7人,治疗组因上述原因剔除者有5人。
1.基线资料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年龄、工作性质(脑力或体力)、性别、身高、体重、病程、烟酒史、心率、合并病及治疗前心功能分级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2.疗效指标的对比
2.1两组间N端前脑钠肽(NT-proBNP)相比: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NT-proBNP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前后相比,NT-proBNP均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功能分级对比:根据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组间比较后,治疗组心功能提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对比:组间疗前相比无差异(P>0.05)。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LVEF值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LVEF值均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6分钟步行试验(6MWT)对比:两组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6分钟距离显著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进行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6分钟距离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中医证候积分:组间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凝血相关指标对比
3.1凝血四项比较:两组治疗前FIB、APTT、PT、TT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FIB水平较前下降、APTT时间延长,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B水平、APTT时间较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可知,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FIB平均数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APTT治疗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值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和TT水平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2经比较,两组MPV水平于疗前无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PV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MPV水平治疗3个月后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经比较,治疗前两组PLT水平无差异(P>0.05)。对照组血小板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LT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血小板计数水平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两组间血浆CD31、ET1、NO水平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ET1、NO、CD3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ET1、NO、CD31,治疗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4安全性指标相比
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等进行检测,治疗前后差异无临床意义,具有安全性。
结论:
1.芪参益气滴丸可以使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6MWT、LVEF值均上升,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心功能分级均下降,提示中西药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芪参益气滴丸可以降低MPV、FIB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PLT水平,并延长APTT时间。可推测为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西药具有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调节凝血的作用。
3.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衰患者凝血相关指标CD31、ET1、NO、PT、TT无明显影响。
4.芪参益气滴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肝肾功损害的情况及明显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