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区重要赤潮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山港海区是中国重要渔业资源区以及海水养殖区,岛屿众多,环境异质性高,陆源径流丰富,浮游动植物生物多样性高。同时,浙江及东南沿海其他海域又是中国的主要赤潮发生地,赤潮灾害问题非常严重,不仅发生频率和范围呈现上升的趋势,新的有害赤潮种类爆发的赤潮问题也尤为突出。本文针对海水养殖区常发的四种典型赤潮藻种类(剧毒卡罗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普林藻),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形成了养殖区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的快速检测方法和产品;应用该快速检测方法,并结合荧光定量PCR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象山港养殖海域代表性站位的真核藻类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赤潮藻种类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实现了养殖区典型有毒有害藻种的低生物量时的灵敏检出,对赤潮发生预警和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通过以剧毒卡罗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普林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以四种常见有害藻的特异性基因序列为靶标序列设计适于LAMP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结合成熟的LFD试纸条技术,构建安全、快速、便捷的LAMP-LFD检测方法。针对剧毒卡罗藻特异性的ITS基因设计了四组LAMP的引物。结果表明,LAMP-LFD对剧毒卡罗藻基因组DNA的检测线是7.4pg/μL比常规普通PCR灵敏10倍。该方法检测剧毒卡罗藻的分离株具有高特异性和准确性,而对其他藻的分离株检测呈阴性结果。以东海原甲藻的ITS基因序列为检测靶标,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经优化后的LAMP最适条件为63℃反应30min,较常规PCR扩增缩短约2h。结果表明,LAMP-LFD可特异性检出东海原甲藻,对常见赤潮藻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对东海原甲藻基因组DNA的检测最低限为47pg/μL,是常规PCR技术(以F3和B3为引物)的10倍。基于中肋骨条藻特有的保守DNA序列,我们所设计了四组LAMP引物。LAMP-LFD检测最低限为0.94pg/μ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以小普林藻ITS为靶序列,设计了三对特异性引物。LAM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65℃扩增45h。只需要约50min即可用LFD可视化结果,这比常规PCR短约2.5h。此外,LAMP-LFD方法具有优异的特异性,对其他常见有害藻类检测均显示阴性结果。它可以检测到最低浓度为3×10-2ng/μL的基因组DNA。
  (二)根据剧毒卡罗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普林藻的特异性靶基因序列设计和合成相应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引物,通过分子克隆分别制备了四种藻的靶基因序列片段重组质粒。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所制备的重组质粒建立了四种藻含有SYBR Green1染料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上方法均通过纯种藻和混合藻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高,不受所加对应藻的干扰,满足四种藻的特异性定量检测。运用以上所建立的定量方法,对在2018年2月,3月,4月和5月采集自东海象山港的现场样品进行了分析,并将阳性结果与单克隆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与阳性样品测序结果一致,并可以准确、快速的检测目标藻的存在与数量多少。通过本文所建立的四种藻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析和探讨了象山港6个站点连续4个月的所有样本中剧毒卡罗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普林藻的藻细胞数量关系。
  (三)根据真核生物18S rDNA基因运用V4高变区通用引物对象山港海区水样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Miseq高通量测序总共获得3223945条高质量18S rRNA基因序列,以97%的相似水平下的OTU进行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共获得9186个OTUs。其中unclassified类在门水平占据比例高达70.67%,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占18.44%,绿藻门(Chlorophyta)占2.50%,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占2.08%,甲藻门(Dinoflagellata)占0.30%。2月份,3月份,4月份和5月份象山港海域真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环境因子与真核生物群落的关系由RDA分析结果可知,环境因子中温度对所有样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悬浮颗粒,透明度和盐度。采用BioEnv筛选出了对藻类群落变异最相关(r=0.55)的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硝酸盐和磷酸盐。而3月份藻类群落受硝酸盐影响最大,硝酸盐与藻类生长有很密切的关系。
其他文献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源农药,近年来得到了急速发展,但有关其对蟹类养殖安全性评价的资料较少。本实验采用静水方法研究印楝素对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的急性毒性效应,主要通过半致死浓度摸索、相关氧化指标测定、相关基因克隆、分析和基因表达规律分析等途径来研究印楝素对合浦绒螯蟹的毒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半致死浓度摸索结果:在p H值为7.5~8.
学位
黄河鲤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的淡水重要鱼类之一,为了提高其经济价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选育已获得增长速度较快和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黄河鲤新品系。为了加快其遗传进展,通常采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手段来缩短世代间隔以进行后续选育。由于基因型检测的成本通常较高,一般通过结合传统的BLUP估计、候选个体的预选择和选择有限个候选功能位点开展分子辅助育种,这种方法是平衡选育成本和加大选
亲环素A(CyclophilinA,CypA)是一种广泛表达的细胞蛋白,参与感染、炎症等多种病理反应。CypA在多种病毒的复制过程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神经坏死病毒复制中CypA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NNV最先是从患病的海洋鱼类中分离出来的,目前已在120多种养殖和野生鱼类中都有报道,并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最近还报道发现在实验条件下,一些淡水养殖鱼类也对NNV敏感。因此,对病
学位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是中国南海主要的乌贼渔业资源,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饵料转化率高、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养殖前景的经济头足类。随着虎斑乌贼规模化繁育工作的开展,关于生态因子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和幼乌贼生长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与光周期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和初孵乌贼生长存活等的影响,旨在确定其苗种繁育过程中的最佳光照条
学位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是中国南海重要的水产经济种,本研究采用了解剖、组织切片、电镜技术对其生殖系统结构及精卵发生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虎斑乌贼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虎斑乌贼的雄性生殖系统可分为精巢、输精管、精荚器、精荚囊与阴茎。精巢位于体腔末端,紧贴內壳膜,精小叶由中央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输精管、精荚器和精荚囊被系膜包裹,位于左鳃基部背侧,紧贴性腺。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
学位
银鲳(Pampus argenteus)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属于暖温性中上层集群性鱼类,分布范围较广,是中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但是随着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银鲳的野生种群数量不断下降,资源急剧衰竭。近十年来,随着学者对于银鲳基础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人工养殖和苗种繁育技术也不断被突破。虽然近年有关银鲳生殖生理的研究已有报道,并
学位
本论文旨在研究复合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青鱼幼鱼生长、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复合动植物蛋白源按重量7∶3的比例组成复合动植物蛋白源来替代鱼粉。替代比例设置为0%、20%、30%、40%、50%和60%。并配制成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各组分别记为D0、D20、D30、D40、D50和D60),初始试验青鱼幼鱼平均体重为(5.05±0.02)g,将其随机分在18个500L内循环试验缸中。试验共设置
学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目前在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河南等地均有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口黑鲈在蛋白、糖的营养研究上已有较多发现,而在脂肪上的研究还不充分,本文以大口黑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的脂肪酸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的脂肪源,高脂饲料对大口黑鲈的影响,为大口
学位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中国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在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多年养殖的发展,产业中突出存在大黄鱼个体性早熟、高性腺指数、人工催产排卵锁闭等问题,控制大黄鱼性腺发育成为产业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大黄鱼繁殖全周期中性腺发育及HPG调控特性,采用组织学、激素放射免疫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克隆了得到了大黄鱼GnRH-Ⅰ、GnRH-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