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血清中黏附分子CD146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以及糖皮质激素(GC)治疗后对其影响,探讨其在临床和发病机制中的可能意义。
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肾内科住院及专科门诊随访的初发PNS患儿共33例作为研究组,按激素疗效将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18例作为对照组,均隔夜空腹10小时以上静脉取血留取外周血标本。通过ELASA方法检测所有标本血清CD146的水平,SSNS组于泼尼松(2mg/(kg.d))治疗尿蛋白1周内2次转阴后再次留取外周血CD146标本。比较血清CD146水平在各组之间的不同,并比较SSNS组患儿泼尼松治疗前后血清CD146水平的不同。同时研究组患儿均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胆固醇(Cho)、肌酐(Cr)、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晨尿NAG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血清CD146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1、对照组、SSNS组和SRNS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SSNS组、SRNS组患儿血清CD14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SNS组与SRNS组比较,SRNS组血清CD146水平较SSNS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SSNS组泼尼松治疗后血清CD14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用直线相关分析得出:血清CD146水平在研究组与血清Cho、24h尿蛋白定量、血浆Fg、尿NAG酶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Alb、Cr、Cys C、β2-MG、PT、APTT、TT之间无直线相关性(P>0.05)。
结论:
1、黏附分子CD146在PNS患儿外周血中水平升高,SSNS组患儿经GC治疗后外周血CD146水平下降,提示PNS患儿存在内皮功能紊乱,黏附分子CD146可能参与了PNS细胞免疫方面的发病机理,GC治疗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降低PNS患儿外周CD146的水平,抑制血管内皮损伤。
2、SRNS组血清CD146水平较SSNS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能否作为评估PNS患儿GC耐药的指标,还需加大样本数量及结合肾组织活检进一步观察。
3、PNS患儿外周血CD146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Cho及血浆Fg呈正相关,提示外周血CD146与PNS患儿体内高凝状态有关,可成为评价患儿高凝状态指标之一,同时为选择抗凝治疗的时机提供依据,进而提供进一步的治疗手段。
4、PNS患儿外周血CD146水平与尿NAG酶水平呈正相关,提示PNS患儿可能存在。肾小管周围微血管病变影响肾小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