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问题——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y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L.Venuti)提出,但是这两个概念在中西方都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很久。回顾中西方的翻译史,可以分别找到两种策略的支持者,而且在不同的阶段理论导向各有侧重。目前,很多学者试图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苦于寻找一个合适的理论指导。功能翻译理论,特别是其核心理论--目的论,可以用来解决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目的论包含三个重要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其中目的法则为总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总则。 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很受欢迎,目前已经有至少七个版本的中译本。傅东华所翻译的《飘》出现最早,因其中大量运用归化策略而成为最受争议的一个版本。另一个选作对比研究的版本《乱世佳人》由黄怀仁和朱攸若翻译,这两位翻译家决心为读者提供一个忠实于原文的版本,大量采用异化策略。本文在字、词、句、篇章等层次上,对这两个中译本进行细致对比,运用目的论研究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问题。 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目标读者和翻译目的来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能满足翻译目的的策略就是合适的。
其他文献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会面临种种选择,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其中一个在中西方翻译作品中频繁使用的翻译方法便是注释。注释是提供评论或者解释的一种行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它经历了从古代的文献学阐释学和神学阐释学逐渐发展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漫长过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哲学阐释学使文学
在历年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中,综合改错题一直都是难易度系数偏低的题目。语篇错误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造成学生得分偏少的现象。语篇衔接理论诞生已有30多年,虽然国内
称呼语是语言交际中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其使用是否得体对于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因而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如民族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对
本篇论文旨在追踪《面纱》中女主角凯蒂在中国原始的自然环境,异域的悠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氛围的浸染之下内心所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并通过女主角的心灵蜕变进一步来探悉作者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