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到1998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随着义务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国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与公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但是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旧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利用GIS技术研究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结合一个地区教育资源地理空间分布信息,多角度空间分析,对该地区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可达性评估,为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传统可达性研究的视角着眼于城市,在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经济等方面研究甚为广泛。应用GIS手段对教育资源的研究多局限于城市,而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农村,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针对贫困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中出现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以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的重庆市黔江区为例,以自然村尺度进行测算,运用ARCGIS10.0软件与其他数据处理平台,重点研究了贫困区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现状的评估技术,并从多角度进行教育可达性的空间分析。强调空间因素对教育活动、教育资源的影响,同时还探索了一套能结合空间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影响的理论来评价贫困山区的教育可达性情况。关注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情况和教育可达性在空间上的特征,从空间视角考察教育资源的分布,通过评价在供需角度下教育可达性的服务区域和小学教育资源在空间条件下的各种可达性指标。 本文从贫困山区的角度出发,以小学教育资源为考察目标,采用教育可达性方法构建贫困区教育资源可达性分析体系,在ARCGIS软件内建立数据的属性与空间位置的对应关系,建立黔江区小学教育资源空间数据库。结合ARCGIS软件的网络分析功能,计算各个学校的服务区范围。利用GIS的空间链接、分析、统计等功能计算出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完成对黔江区现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表明: (1)研究了教育可达性表达方法。将传统方法与适用于本研究区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得出一套评价评估方法体系。 (2)通过对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农村贫困山区的关键技术改进和实现,以小学和居民点两个不同角度出发,评价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寻法适用于评估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状况分布情况。 (3)分尺度对贫困区的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进行研究,计算研究区110所学校和1318个自然村的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详细测算比较,找出该区内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和优质的区域。研究发现研究区教育整体可达性较高的地区不及需求总数的30%。 (4)多个角度分析黔江区小学服务区内的可达性指标及其他属性的对比、评估状况,做出专题图展示空间特征和可达性差异。 本研究将可达性评估方法应用于贫困区教育资源分析中,通过综合考虑研究区特征和现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情况,采用不同角度对研究区进行,教育可达性评价。并针对研究区现状,通过提出优化配置小学教育资源的方案,为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