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腹膜粘连是受损腹膜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由于凝血及炎症刺激导致的纤维蛋白溶解失衡,过量纤维蛋白于创面处积累,随后胶原蛋白沉积,在两创面之间形成增生组织,限制了腹腔内器官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慢性腹痛、肠梗阻以及女性不育等问题。作为盆腹腔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腹膜粘连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目前,针对腹膜粘连的药物及屏障的研究广泛开展,但在临床应用上能够有效起到抗粘连效果的产品非常有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膜粘连是受损腹膜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由于凝血及炎症刺激导致的纤维蛋白溶解失衡,过量纤维蛋白于创面处积累,随后胶原蛋白沉积,在两创面之间形成增生组织,限制了腹腔内器官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慢性腹痛、肠梗阻以及女性不育等问题。作为盆腹腔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腹膜粘连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目前,针对腹膜粘连的药物及屏障的研究广泛开展,但在临床应用上能够有效起到抗粘连效果的产品非常有限。近年来,两性离子材料作为一种具有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能力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被应用于药物载体、医用植入体等生物医学领域,并被证实在促进伤口恢复以及抑制炎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两性离子还具有很强的水合能力,这也是其发挥抗蛋白质非特异吸附能力和保持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两性离子的这些性能,赋予了其在体内作为抗粘连屏障的可能。本文将以典型的两性离子聚磺基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pSBMA)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向聚合物中引入了带有双酰胺键的单体N-丙烯酰甘氨酸酰胺(N-acryloyl glycinamide,NAGA)以增加pSBMA于组织表面的黏附能力,评价了其作为屏障材料的抗粘连效果,考察了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并从其在伤口表面的黏附能力、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对炎症信号的调节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其发挥抗粘连效果的潜在机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羧酸甜菜碱基聚合物pSBMA和p(SBMA-co-NAGA)。实验发现,当SBMA与NAGA单体的投料比为1:1时,能够在35-40℃之间发生相转变,表现出温敏性能。体外实验表明,两种聚合物浓度低于2mg/mL时对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小鼠巨噬细胞(Ana-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都不具有杀伤性。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结果显示,向体重为200±20 g的大鼠体内注射浓度为20%wt的聚合物-生理盐水溶液400 μL,不会引起全身性炎症以及肝肾功能损伤。由此证明羧酸甜菜碱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作体内抗腹膜粘连屏障材料。2.通过建立大鼠腹膜粘连模型,评估了聚合物体内抗粘连效果。较生理盐水组,pSBMA聚合物溶液以及p(SBMA-co-NAGA)聚合物凝胶组,都表现出了抗腹膜粘连能力,降低了术后14天时的腹膜粘连程度,且p(SBMA-co-NAGA)聚合物凝胶组的抗粘连效果优于pSBMA聚合物溶液组。3.向聚合物中引入修饰了双键的荧光分子罗丹明B(RhB-HEMA),来测试聚合物对盲肠组织的黏附能力,结果表明,浸泡于荧光标记的两种聚合物分子中的盲肠组织漂洗9天后,引入NAGA单体的聚合物分子在盲肠组织表面的黏附率较pSBMA组提高了 38%。低场核磁测试表明,NAGA单体的引入赋予了聚合物更强的水合能力。此外,浊度及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证明聚合物改变了纤维蛋白原的聚集状态,形成了更大的微观凝块结构。因此,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物理屏障,聚合物最终以分子团的形式黏附于创面上,与创面直接接触的聚合物分子促进了创面处纤维蛋白的聚集,加速了创面的闭合,防止过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同时通过水合作用力将创面附近“游离”的聚合物分子“锁定”在创面处,并通过其良好的水合作用,在创面处形成水合层,即起到屏障作用,又保持了创面间润滑,防止了创面间粘连的产生。4.聚合物作为抗粘连屏障在体内的使用,不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pSBMA组减少了造模损伤处的炎性细胞浸润水平。在体外实验中,聚合物浓度达到5mg/mL时表现出抑制Ana-1细胞的增殖的能力;并且在炎症因子(LPS)诱导巨噬细胞极化时,使Ana-1细胞趋向M2极化。同时三苯基膦衍生化反应标定结果显示,pSBMA和pSN11与过氧化氢有一定的反应能力,消耗了体系中的过氧化氢。由此我们认为pSBMA和pSN11是通过降低体内的氧化应激,来起到调节组织周围炎症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清洁能源生产的“绿氢”与CO2结合起来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方案之一,该过程也将在未来人类能源以及化工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热催化CO2加氢制甲醇是目前最有希望大规模工业化利用CO2的技术之一。锌基催化剂作为高效的高温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已被广泛用于构筑氧化物-沸石双功能催化剂,选择性催化CO2加氢合成烃类化学品。但目前对于锌基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本论
逐步聚合反应是通过分子链上功能基团之间的反应逐步进行的,是制备各种特种聚合物最重要的方法。在逐步聚合过程中,聚合体系的黏度不断增加,不仅易出现混合不均,造成局部区域反应基团摩尔失衡,发生封端副反应,而且会阻碍分子扩散,导致聚合反应难以进一步进行,不易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强化流动混合可以增加分子链运动和提高反应基团分布的均匀性,促进逐步聚合反应。但是,不同链长和刚柔性分子的扩散、空间分布以及取向
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为全球第一!所以开发安全、高效的肿瘤治疗方法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多种肿瘤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和基因药物治疗(基因治疗)。但化学药物存在靶向性不强,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大等问题;基因的递送效率较低一直制约着基因治疗的发展。无论是化学药物还是基因药物,都需要一种递送载体,来改变药物
在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未来新型能源体系中,电能的高密度存储是突破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瓶颈的关键技术环节。基于“氢-水”电化学反应(H2+O2(?)H2O),将电能转化为氢能是一种高效洁净的化学储能途径,即利用水电解将电能转化为储存于氢气中的化学能。因此,发展高效、廉价的水电解技术对可再生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氢氧根离子交换膜水电解技术(Hydroxide excha
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地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将低碳烷烃脱氢转化为同碳数的低碳烯烃是烯烃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径。烷烃氧化脱氢不受热力学平衡限制、无积炭、反应速率快,是低碳烷制备低碳烯烃的理想工艺,但过去研究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容易发生产物烯烃的深度氧化。最近,六方氮化硼材料在烷烃氧化脱氢制烯烃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脱氢活性和烯烃选择性,硼位点被认为与活性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其他含硼材料是否具有活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CO2ER)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稳定的CO2分子转化为易于贮存和运输的CO、甲酸、甲烷、甲醇、乙醇、乙烯、乙炔和正丙醇等有机化合物,不仅是面向未来的减排措施,也是有效的储能手段。然而该技术目前仍存在C1产物选择性差、催化过程稳定性不佳,以及高附加值的C2+产物生成困难等难点亟需克服。本论文基于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锰(Mn)、铜(Cu)基过渡金属催化剂,采用催
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由于其代谢途径丰富、溶剂耐受性强等优点,被认为是生产化学品、药物、生物燃料的重要潜力菌株。然而,现有的假单胞菌基因组编辑工具存在操作周期长、效率低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对假单胞菌的开发、改造与应用。本论文在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和虫媒假单胞菌L48中建立了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 CRISPRi表达干扰系统、碱基编辑器系统。利用C
非蛋白质氨基酸由于其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化工、医药、农药、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均有广泛的用途。但制备非蛋白质氨基酸、特别是制备手性纯的非蛋白质氨基酸一直以来是工业界的难题。相比于化学合成和手性拆分,酶催化不对称合成具有立体选择性严格、反应条件温和以及过程绿色等优点,是制备手性非蛋白质氨基酸的优势方法。在酶催化不对称合成氨基酸的应用中,转氨酶(transaminase,EC 2.6.1.X)和氨基
转氨酶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生物催化剂,可以催化羰基和氨基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转氨酶具有底物范围广、立体选择性高和反应速率高等特性,在手性胺或氨基酸等医药、农药的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论文首先通过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重组表达30种来源、底物特异性和立体选择性不同的转氨酶,构建具有转氨酶多样性的酶库,为不同氨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筛选工具盒。针对催化制备除草剂L-草铵膦的转氨
高分子纳米技术在研制肿瘤靶向药物领域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例如,通过纳米化,可以使药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生物利用度明显提升;使纳米药物借助肿瘤组织的EPR效应在肿瘤部位有效富集;可以根据肿瘤微环境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响应性释放,如氧化还原响应、酸响应等,实现药物控释的多样化。GSH是细胞生化过程中的天然氧化剂清除剂,细胞内的含量通常远远高于胞外,且在细胞内较多处于还原状态,可作用于二硫键使其断裂。这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