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详细论述了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日本南五味子(Kadsura japonica)和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var.sinensis)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从中分离得到的部分结构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第二章介绍了两种木兰科植物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和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yunna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的第三章综述了1990-2013年间报道的木兰科植物中的新成分以及活性成分。通过各种色谱分离、波谱分析以及量子化学计算技术,从上述四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11个化合物(不重复分离193个),38个为新化合物。已鉴定的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涉及三萜、木脂素、倍半萜、生物碱、甾体等,新化合物包括三萜、木脂素、倍半萜、半萜以及其他类型。首次从红花木莲中分离得到一对含氯原子的木脂素(差向异构体);从红花木莲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类型的倍半萜类成分;此外,分离得到的另一个倍半萜成分为该类型的唯一结构。从日本南五味子分离得到系列三萜酸以及三萜酸内酯类成分,部分结构表现出了显著的HIV整合酶抑制活性,基于此,初步总结了这些三萜的HIV整合酶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从铁箍散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这是五味子科植物中首次报道的该类型倍半萜。新结构、新类型成分的发现,加深了对五味子科和木兰科药用植物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两科植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而具有显著HIV整合酶抑制活性三萜酸、三萜酸内酯的发现,对该类成分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与改造、半合成和全合成,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日本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和抗HIV研究。日本南五味子(Kadsura japonica)系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别名南五味子、红骨蛇、美男葛。海拔在500-2000米,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日本、朝鲜也有分布。从浙江省磐安县产的日本南五味子茎叶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7个化合物,其中三萜17个,4个新的;木脂素15个,5个为新化合物。部分三萜酸显示了显著的HIV整合酶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归纳。⑵铁箍散的化学成分研究。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var.sinensis),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等地。该植物以根及叶入药,在神农架地区民间用于治疗风湿麻木、跌打损伤、胃痛、脉管炎等疾病。从采自湖北省神农架地区的铁箍散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4个化合物,13个为新化合物,其中包括木脂素44(6),倍半萜12(5),单萜2(1),其他7(1)。从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这也是五昧子科中首次报道的该类型倍半萜。从中分离得到的4个新的C-7形成缩酮或半缩酮的四氢呋喃型木脂素,并通过ECD确定了其绝对构型。部分结构进行了HIV整合酶抑制活性筛选。⑶红花木莲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为木兰科木莲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其不仅为名贵观赏物种,还具有药用价值。主治脘腹痞满胀痛、宿食不化、呕吐、泄泻、痢疾。在四川、云南一些地区也用作是厚朴的代用品。从红花木莲的枝条和树叶的70%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4个化合物,9个为新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新骨架类型的倍半萜(47)和2个含有氯原子的联苯类新异木脂素(互为差向异构体)[木兰科首次发现的卤代木脂素类化合物]。此外,分离得到1个已知的倍半萜(52),这也是该骨架中唯一的结构。对得到的部分结构分别进行了初步的细胞毒,FXR配体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NGF诱导的PC12分化以及神经保护等活性筛选。⑷云南拟单性木兰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yunnanensis)系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植物,生长于云南东南部文山老群山、富宁里拱大箐、篥栗坡、西畴小桥沟,广西北部大苗山及贵州东南中榕江等地。垂直分布于海拔约1400-1500米。从云南拟单性木兰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5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7个,包括3个高氧化度的半萜成分。部分结构进行了抗HIV活性筛选。⑸木兰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总结了1990-2013年间从木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以及表现出生物活性的已知化合物,共综述了112个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