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政治情感,是指大学生在政治信息的影响下,在进行政治认知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政治体系、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人物等政治客体的情感反映和态度体验,包括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信疑感等。大学生政治情感具有流动性、交互性、矛盾性、凝聚性和可塑性五个基本特征。它的功能有:传递政治信息、调控政治行为、影响政治观的形成。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被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被广泛认知之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了。总体来讲有四点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政治情感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逐步冷静理性、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调整了多次方向,运用了许多方法,这些政策极大的纠正引导了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培养的经验方法又较为准确有效的指引了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导向,激发强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推动了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但是可帮助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素材尚未完全被利用,某些高校对政治教师的培训不充分,教师本身的政治情感就较为淡漠,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也就没有显著效果。概括来讲,第一,准确确立了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的目标;第二,有效指引了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导向;第三,激发强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第四,推动了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第五,形成了主要培养方法。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一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当然每个阶段遇到的挑战也不尽相同,而近阶段国际上西方国家利用更为隐秘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压制,藏独势力的出现和新疆暴恐事件的发生,社会上经济贫富差距依然没有缩小,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平衡,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加之西方国家鼓吹的自由平等幸福,大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现实击垮,认为自己的国家不好,对我们国家不再抱有信心。这些都对我国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阻碍,但同时也是机遇,只要我们能正确面对问题并准确分析原因,就可以从中找出我们需要改进和再接再厉的地方。具体有:政治情感摇摆不定;政治行为与政治情感的分离;培养过程的机械和冷漠;可支配的培养素材不足且没有被充分利用。有因才有果,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出现了问题、挑战和困境,肯定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而最突出的原因有四种:中国政治文化内聚与西方政治文化扩张的博弈;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体政治需求的失衡;人才培养理想化与人才需求现实化的矛盾;政治教育平面化与政治环境立体化的冲突。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治的变化为参照,时时更新培养内容和方法,以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使其形成符合历史进步的政治观。历史的经验是用来造福后人的,那么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的方法除了第二章所述基本经验外,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还可以有以下创新。首先,培养的主要途径为建立灵活的教育渠道。我国的政治教育渠道自始至终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因为理论知识是形成政治认知的重要基础,我们不能抛开政治理论去空谈政治情感、政治理想信念、政治观教育,那样是不科学的。依据我国高校科学的办学理念,课堂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当然毋庸置疑,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在承认并坚持它的地位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第一,理论教育实效化,使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更有说服力;第二,大胆运用“互联网+”,使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与时俱进;第三,把红色资源融入校园,使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省时省力。其次,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提供根本保障。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不仅需要教育本身做出努力,同时也需要涤清外部环境为其保驾护航。作为“社会人”,大学生最关注的除了学习以外,就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出发,对大学生政治情感培养、政府和社会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第二,坚持反腐倡廉,涤清社会风气;第三,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大学生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