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作为一种基础性物质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具有资源、环境、生态三重功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水资源过耗、水环境损害、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水资源生态补偿通过经济手段抑制损害行为或激励保护行为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矛盾,促进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协同推进大治理背景下,以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为目标的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日益重要。作为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决定着补偿力度大小与补偿能否顺利实施。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是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可为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提供新思路。此外,现阶段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河道断流、湿地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区域,探讨基于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本文从水资源生态补偿内涵与理论基础、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充分掌握已有研究进展及未来可拓展之处,进而确定本文研究思路。其次,界定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和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基本内涵,并探讨两者的理论基础,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基于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开展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再次,明确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核算方法、表式结构等,进而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为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提供量化依据。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视角的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系统探讨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目标与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等。最后,选取地理位置重要但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且生态补偿相对薄弱的黄河流域九省区进行实证研究,对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行应用分析。同时,为考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以规划期为周期,研究“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资产负债情况和生态补偿情况。具体结论如下:一是以DPSIR链条理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等为核心确定的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理论能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确认基础、核算方法、表式结构等提供重要依据;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等为核心构建的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解决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为什么补、怎样补、补多少等关键问题。二是水资源资产包括水量资产和水域资产两部分,分别采用水资源价值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当量因子法进行核算。水资源负债包括水资源过耗、水环境损害和水生态破坏三部分,水资源过耗负债依据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值与水资源实际使用量差值进行确定;水环境损害负债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进行核算;水生态破坏负债以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为计量依据。三是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旨在系统解决区域整体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补偿原则为“公平效率相统一”原则,“损害者付费、保护者受偿”原则等。补偿主客体为各级政府、水资源过耗者、水生态保护者等。补偿标准以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并辅之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界定。补偿模式为以政府补偿为主导,以市场补偿为补充,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四是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资产规模整体较大,且在核算期内表现为上升态势;水资源负债相对较小,在核算期内呈下降特征。从构成情况来看,水域资产是水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损害和水生态破坏是产生负债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省区间水资源资产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而水资源负债表现为上游和下游地区较高,中游地区较低。五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存在明显的水资源占用和水环境污染转移现象,依据贸易隐含水资源负债转移结果确定横向生态补偿,并以此为基础对纵向生态补偿进行调整。横向生态补偿中,山东、河南等地为支付主体;青海、甘肃、宁夏等地为受偿客体。纵向生态补偿主要包含损害赔偿和保护补偿两部分,核算期内损害赔偿显著减少,保护补偿则呈增加态势。从补偿资金分配情况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央政府分摊资金所占比重较大;“十三五”时期,地方政府补偿资金份额有所增加,补偿主体地位逐渐凸显。本研究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保护与治理为目标,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理念,基于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对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水资源生态补偿内涵,完善补偿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进而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