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本文回顾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研究进展,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定义、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其症状的产生最可能与肛门局部的肌肉及其支配神经的损伤有关,术前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本文回顾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研究进展,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定义、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其症状的产生最可能与肛门局部的肌肉及其支配神经的损伤有关,术前放化疗、瘤体的位置及大小、手术方式、吻合口的高度、吻合口瘘的发生及先天生理结构都是可能影响LARS出现的因素。评估方法有直肠肛管测压和LARS评价量表、Wexner肛门失禁量表及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等国内外常用量表工具。西医治疗药物尚无很多选择,整肠生和易蒙停可用于对症治疗,配合帮助局部神经、肌肉和直肠功能恢复的外治法治疗,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共识。中医方面以中药、针灸及其他联合疗法辨病辨证治疗,但相关研究较少。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法,但其发病率病不低,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其排便异常的诊疗仍需临床多加研究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尽早推广。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揿针针刺八髎穴和双侧足三里对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招募直肠癌术后有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受试者,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揿针针刺双侧足三里和八髎穴,每次留针3天,每周2次,针刺4周,随访8周。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停止治疗4周后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价量表、Wexner肛门失禁量表、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欧洲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问卷(EORTC QLQ-C30)、欧洲直肠癌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 QLQ-CR29)评分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脱落5例,27例患者完成全部随访。针刺2周后LARS评分均值较基线下降5.4分,Wexner评分下降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后LARS评分较基线下降10.3分,Wexner评分下降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停止治疗后4周随访LARS评分较基线下降13.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停止治疗后不仅没有反复,针效仍可维持,评分仍呈现下降趋势。LARS评分总有效率77.8%。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评分针刺4周后、停止针刺4周后均较基线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停止针刺4周内徐忠法量表评分无明显反复,且在停止针刺期间稍有上升趋势。上述改变中排便次数、控便能力和排便急迫感的效果尤为明显(P<0.01)。EORTC QLQ-C30评分在针刺4周后、停止针刺4周后均较基线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EORTC QLQ-CR29在针刺4周后、停止针刺4周后评分均较基线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针刺治疗LARS有效且可改善生活质量。探索影响因素方面体质指数对针效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揿针针刺八髎穴和双侧足三里可有效改善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并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起效迅速,针效维持时间较长,方式安全,操作简单,疼痛轻微,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更适合快节奏时代的诊疗。体质指数可能对针刺效果有所影响。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设置对照组,其结论可靠性仍需设计更严谨的临床研究探讨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风能胜湿”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均与“湿”有关。此次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定性研究和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风能胜湿”理论、风药内涵及作用机制。通过对湿蕴型皮肤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说明“风能胜湿”理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方药指导。方法:本文分为文献定性研究和文献数据挖掘定量研究两部分。根据中医典籍文献学“风
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对比分析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临床诊疗早泄的学术思想及处方用药规律,验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可重复性,并分析倪诚教授治疗早泄处方用药的动态性变化,从而为提高早泄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1.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早泄的理论传承研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查阅文献、跟师门诊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等方式,归纳总结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诊疗早泄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
目的:探究十五味赛尔斗丸对豚鼠胆固醇胆结石模型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调控ABCB11和ABCC2蛋白干预胆固醇胆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预防性作用实验和治疗性作用实验两个实验,每个实验各32只。预防性实验:分为4小组,即预防空白组(Prevention normal group,PN)、预防模型组(Prevention model group,PM)、熊去氧胆酸预防给药组(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苓泽降压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进行临床观察,以期通过严谨的试验方法科学评价苓泽降压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判断苓泽降压汤对降低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和中医症状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优势,初步探索此种干预方式的可行性,从而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展“治未病”及慢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研究方法:选取海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和体检中心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
研究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必须先要研究古人的哲学观。随着哲学体系的渐趋完善,在中国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学也由单纯的经验医学向形而上学指导下的实践医学过渡,且逐渐凸显了以形上之道来驾驭形下之术的思维模式。所谓“天人”即是形上之道,“分消走泄法”即是形下之术。因此,本文将以叶天士运用分消走泄法为例,展示古代中医学家如何以道驭术。论文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究中医的天人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中
目的:为全面传承刘燕池教授中医经验,本研究从“道和术”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名医传承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收集刘燕池教授访谈、医案、文献等资料,汇集可以体现其道和术两方面的精华内容,以更全面的传承中医经验。方法:本项目依托于科技部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NO.2018YFC1704100)采用两种方式对刘燕池教授学术思想进行研究
目的:系统梳理“六经”开阖枢理论的源与流,探究其基本内涵与外延,阐明三阴三阳、气机运动、标本中气等理论与“开阖枢”理论的关系;利用“开阖枢”理论对《伤寒论》太阴病方证进行系统的解读,探讨“太阴为开”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的关联;基于“太阴为开”理论,探讨陈明教授治疗泄泻与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中医临床更为贴切的运用有所裨益。方法:1对“开阖枢”理论的字义、文义、医理进行考究,探究“开阖枢”理论
目的:本研究基于系统层次理论,通过考察《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汉代中医学著作,明确汉代中医学理论中存在的“天—人—脏腑经络”三级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其在汉代中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本研究在对汉代中医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系统层次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类比“环境—系统—子系统”的三级系统,考察汉代中医学理论中的“天—人—脏腑经络”三级结构,明确天、人、脏腑经络三个级别之间
背景:锻灶下灰见于《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方中,其处理方法为用酒浸锻灶下灰,再煮鳖甲,绞汁纳药末作丸。历代医家大都认为以“锻灶下灰”制得的鳖甲煎丸具有更好的药效功能,因此,后世对于锻灶下灰处理方法的记载大都遵照原方,以“锻灶下灰”煮鳖甲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代。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炉灶的改造,古代的锻灶下灰已不可复现,现代的锻灶下灰和釜脐墨,不再是古代锻铁炉灶中的锻铁灰或家用炉灶的釜脐墨,而现代的锻灶
目的:1.深入研究“脾”“意”“脾藏意”内涵。2.研究温胆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MCI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3.探索“脾藏意”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在“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将《黄帝内经》中“脾”与“意”的相关条文全部提取出来,并通过平台进行提炼,归纳得出“脾”与“意”的相关内涵,进一步完善“脾藏意”的研究,归纳总结“脾藏意”的内涵。2.实验研究:将SD大鼠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