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的《伤寒论》太阴病本证的文献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梳理“六经”开阖枢理论的源与流,探究其基本内涵与外延,阐明三阴三阳、气机运动、标本中气等理论与“开阖枢”理论的关系;利用“开阖枢”理论对《伤寒论》太阴病方证进行系统的解读,探讨“太阴为开”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的关联;基于“太阴为开”理论,探讨陈明教授治疗泄泻与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中医临床更为贴切的运用有所裨益。方法:1对“开阖枢”理论的字义、文义、医理进行考究,探究“开阖枢”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该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其他思想,如三阴三阳、气机运动、标本中气等的关系,梳理历代医家对该理论的传承发展。2利用“开阖枢”理论,尤其是“太阴为开”理论,系统地从方证的病机、药物组成、方后注等方面对《伤寒论》太阴病方证进行解读。3运用“手太阴肺为开”解读“提壶揭盖法”,并拓展此法的临床应用。4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太阴为开”理论的临床用药规律。基于可视化性强、可进行多维数据统计分析的R软件平台,对病案中的处方进行方剂频次、药物频次、剂量、关联规则、聚类等分析,以期为运用“太阴为开”理论治疗泄泻与功能性便秘提供更有力的证据。结果:1六经“开阖枢”是对三阴三阳气之盛衰变化的表达,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六经气化功能的具体表现。2《伤寒论》继承并创新了《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将“太阴为开”的主体定位为脏腑、经络、气化的统一体。太阴为三阴之表,具有盛阴之气,太阴肺开,宣降气与水液,太阴脾开,化生与转运水谷精微、津液,经脾经散于四肢,通过肺敷散于周身,二者均有宣、散、开、达的特性。“开阖枢”三者为一紧密联系的整体,“太阴为开”与其他五经的开阖枢均有密切的联系。在生理上,如“太阴为开”与“阳明为阖”燥湿相济、升降相宜,水谷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气血精神才得以充养;“太阴为开”与“太阳为开”共同发挥温煦体表、抵御外邪之功,共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太阴为开”依赖“少阴为枢”温煦脾土,维持运化。病理上,“太阴开折”,必然也会与其他五经的失常相关,故系统地论述“开阖枢”理论,是解读“太阴开折”的必要条件。3关于《伤寒论》中的太阴病本证,虽有《太阴病脉证并治》篇对“太阴脾开”失常的病理状态进行描述,但绝不局限于此,“太阴脾开”与“太阴肺开”失常之证亦散见于其他篇章,如“太阴脾开折”,可见位于《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的桂枝人参汤证、甘草干姜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等,《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的麻子仁丸证,《霍乱病脉证并治》篇的理中丸证;“太阴肺开”因与“太阳为开”同主营卫之气在表的运行,故常相合为病,开折之态多见于《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如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等,亦有《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的麻黄升麻汤证。4太阴脾开折,可见以下诸证:四逆辈证与理中丸证为太阴脾阳虚,水谷精微开之太过,以自利不渴、腹满腹痛为主症;桂枝人参汤证为太阳与太阴并病,两者开之太过,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等症;甘草干姜汤证为脾阳不足,开之不及,见四肢厥逆等症;小建中汤证是太阴开之不及而致的脾阴阳两虚证,以腹中急痛、心悸而烦等为主症;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由少阳枢转不利兼太阴开之太过所致,以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腹满等为主症;桂枝加芍药汤证与桂枝加大黄汤证是太阴脾经开之不及,脾经郁滞不通,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症;麻子仁丸证为阳明胃热阖之太过、太阴脾阴虚而开之不及,见小便数、大便硬等症;半夏泻心汤证是因太阴脾寒而开之太过、阳明胃热而阖之太过所致,可见太阴寒开之太过导致的大便不成形甚或下利,阳明热阖之太过导致的呕,开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心下痞硬等症。5太阴肺开折,可见以下诸证:麻黄汤证是因寒郁闭太阴肺气与太阳经气,导致两者开之不利,见无汗而喘、一身尽疼等症;小青龙汤证为外寒里饮证,太阳经气开之不利而见恶寒发热等症,手太阴肺气为寒郁闭,水液开之不利,在肺见咳而微喘,在上见渴、噎,在中见呕,在下见小便不利等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为手太阴肺郁而生热,开之不利,见汗出而喘等症;麻黄连翘赤小豆证为手太阴肺湿热雍滞,开之不利,见身黄、身痒、小便不利、口渴、恶寒等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营卫不和,为太阳开之太过、手太阴肺气开之不及,以喘为主症;麻黄升麻汤证为手太阴肺热开之不及、足太阴脾寒开之太过,见唾脓血、泄利不止等症。6“提壶揭盖法”实为“手太阴肺为开”的临床应用,可用来治疗水肿、闭经、小便、便秘等多种杂症。7数据挖掘的结果显示:“太阴脾开折”,脾气不足,加之易被寒湿之气所乘,水谷精微之门大开而发泄泻,故多用辛甘温补之品,干姜、炙甘草、砂仁这一组合,温补太阴兼有行气之法,可作为脾虚泄泻的基础方。同时,“太阴为开”与其他五经关系密切,在温补太阴的基础上,应辨明寒热虚实,采用阖降阳明,枢转少阳、少阴之法,共同治之。“太阴脾开折”,脾气不足,气机之门不畅,无力推动大便下行,易发便质不干但难下的功能性便秘,故多用补气与理气之品,枳术丸为可作为基础方,补太阴脾气,又复气机之门畅开;脾阴不足,为胃热熏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易发肠燥便秘,故可用白芍专补脾阴,再合承气汤系列,如麻子仁丸。“太阴肺开折”,肺气郁闭于上,上郁而下不得通,可用“提壶揭盖”法,开上源以通下流,可用麻黄、杏仁、紫苏叶之品。同时,功能性便秘病机较为复杂,临证应用时,除健脾益气开太阴之外,还应视寒热虚实,兼用行气导滞阖阳明、温补肾阳枢少阴之法。结论:“开阖枢”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伤寒论》作为《黄帝内经》理论的忠实临床实践者,将“开阖枢”理论贯穿于六经的传变与方证之中。基于“太阴为开”理论探讨太阴病本证,是系统解读《伤寒论》的新思路,也是阐发“开阖枢”理论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目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未达标人群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进一步规范化理论指导。方法:病例收集从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方庄院区、西院区门诊以及两院区住院的患者,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且就诊期间诊室血压、家庭血压监测或24h动态血压水平尚未达标的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并
学位
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高“四高”的特点,它所带来的躯体伤害及精神伤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是 ACI 常见类型之一,ACI后即使及时进行治疗也会因再灌注而带来较为严重的脑结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
学位
目的:分析不同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以及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传承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第一,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法,以“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为依托,采取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以“心”“痹”“心痹”“心痛”为关键词对《内经》文本进行检索,抽取完整自然句,对条文进行编码,分析《内经》有关冠心病的不同认识、理论与观点。第二,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学位
目的:结合各历史时期代表著作和医家的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论治思想,对中医经典医案集《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以期通过情志致病理论有效指导情志病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与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的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整理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论治思想的相关论述,探究不
学位
目的:“风能胜湿”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均与“湿”有关。此次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定性研究和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风能胜湿”理论、风药内涵及作用机制。通过对湿蕴型皮肤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说明“风能胜湿”理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方药指导。方法:本文分为文献定性研究和文献数据挖掘定量研究两部分。根据中医典籍文献学“风
学位
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对比分析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临床诊疗早泄的学术思想及处方用药规律,验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可重复性,并分析倪诚教授治疗早泄处方用药的动态性变化,从而为提高早泄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1.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早泄的理论传承研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查阅文献、跟师门诊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等方式,归纳总结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诊疗早泄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
学位
目的:探究十五味赛尔斗丸对豚鼠胆固醇胆结石模型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调控ABCB11和ABCC2蛋白干预胆固醇胆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预防性作用实验和治疗性作用实验两个实验,每个实验各32只。预防性实验:分为4小组,即预防空白组(Prevention normal group,PN)、预防模型组(Prevention model group,PM)、熊去氧胆酸预防给药组(
学位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苓泽降压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进行临床观察,以期通过严谨的试验方法科学评价苓泽降压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判断苓泽降压汤对降低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和中医症状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优势,初步探索此种干预方式的可行性,从而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展“治未病”及慢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研究方法:选取海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和体检中心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
学位
研究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必须先要研究古人的哲学观。随着哲学体系的渐趋完善,在中国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学也由单纯的经验医学向形而上学指导下的实践医学过渡,且逐渐凸显了以形上之道来驾驭形下之术的思维模式。所谓“天人”即是形上之道,“分消走泄法”即是形下之术。因此,本文将以叶天士运用分消走泄法为例,展示古代中医学家如何以道驭术。论文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究中医的天人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中
学位
目的:为全面传承刘燕池教授中医经验,本研究从“道和术”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名医传承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收集刘燕池教授访谈、医案、文献等资料,汇集可以体现其道和术两方面的精华内容,以更全面的传承中医经验。方法:本项目依托于科技部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NO.2018YFC1704100)采用两种方式对刘燕池教授学术思想进行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