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艺术转折与生命重造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他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现实中的民众寄予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对自己的坎坷人生却淡然视之。在其二十五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结集作品八十多部共一千余万字。他的作品清丽隽永,朴素动人,闪烁着恒久夺目的星光;他笔下的湘西文字,毫无疑问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最值得珍赏的那一部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突然停止了文学创作转而从事文物研究。  面对逝去的历史,人们不禁要问: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之翼在建国之初究竟因何而折断?他又因何而选择了文物研究?沈从文告别文坛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无疑可被视为中国现代知识群体中一类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隐藏、叠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他用自己的身心和血汗创造出了美丽的略带忧愁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呈现的自然的、健康的、真实的人生形式,为他赢得了现代文学大师的荣誉,这是他的杰出之处,悲剧也源于此。??在强调不左就右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的时代,他的文学创作又怎能得以延续?又怎能不被时代抛弃?个中隐藏了多少辛酸与屈辱!令人欣慰的是,沈从文没有因受不公与委屈而沮丧消沉,而是“理解”包容了痛苦与磨难,心平气和地转入了自己以前有所涉猎并颇有兴趣的古文物研究,更让人惊讶与敬佩的是他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工作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一批具有很高学术、艺术价值的文物专著,填补了我国文物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这些光彩的成就诠释了沈从文的赤子情怀,也正如他的《抽象的抒情》中所说到的,“只要求为国家总的方向服务,不勉强要求为形式上的或名词上的一律。让生命从各个方面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就的营养,也能从新的创造上丰富世界文化成就的内容。让一切创造力得到正常的不同的发展和应用。让各种新的成就彼此促进和融和,形成国家更大的向前动力。让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更合理。让人不再用个人权力或集体权力压迫其他不同的情感观念反映方法。这是必然的。”可见,沈从文“被迫”离开文坛后是一种杂糅了新追求、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绪,沈从文人格上的非凡魅力就体现于他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在“沉默”中“爆发”了;在于他没有“牺牲”自己的人格操守和艺术追求去迎合主流,而是把自己的新追求、无奈、痛苦转化为对一种理想的设计与实现上。本文试从“永远的湘西”,“无奈的告别”,“生命的重造”三个方面来阐述沈从文艺术转折的原因与生命重造的过程,力求还原一段历史的本真,以期让边城游子的沉默岁月在寂寞与遗忘中绽放出凤凰的至美。  我们对沈从文的艺术转折与生命重造的分析,其实也是在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历史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间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尽管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靠的就是我们对历史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推重。1988年5月10日晚8时30分,沈从文与世长辞。86年的岁月,他已经看清了这世界的荣辱、盛衰,正像张兆和所说的那样:他明白自己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
其他文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几乎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本文以《论语》为中心,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出发,结合“仁”和
不是所有病都能贴  “三九贴”即采用具有辛散温通作用的天然中草药制成膏药,贴敷在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促进血脉运行、疏通经络,可起到清宣肺气、健脾益肾、止咳平喘、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以降低来年再患病的几率。  临床实践证明,“三九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最好,这是因为呼吸系统最易感受寒凉之邪,而穴位贴敷所用的温通辛散药物,通过穴位贴敷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扶正祛邪。具体包括儿童和成人
本文将从叙事语言、叙述手法、叙事情节、叙事风格四个方面切入王小波的小说,探讨其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的继承,以及对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的包容。  本文
本论文以钱起诗歌为研究对象,拟对钱起诗歌研究的一些空白和薄弱领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再现钱起诗歌的完整面貌,并以此丰富和深化钱起研究。  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人们对现代汉语诗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诗歌语言、诗歌主题内容的分析上,对一些非语言形式,特别是诗歌形貌部分的关注不够。即使有对诗歌形貌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描写
“80后”作为思想观念改变很大的一代,他们的言语交际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一群体使用称呼语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
许多人知道,自然界的寒热是一个温度概念,它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其实,人体的寒热也与之类似,只不过中医认为,机体由气构成,这团气“动则生热,静则生寒”。身体有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活力不足的表现。  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寒气的来源有很多,总体可以分为内
世纪之交,我国社会分化为新的阶层,并逐渐固化下来,处于劣势地位的广大民众被称为“底层”,其处境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批作家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文学表述,在新世纪掀起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