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由银行跨境业务发生的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流动性和高波动性的特征,在全球经济周期和信贷危机的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受经济政策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政策天然地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作为连接各经济部门的关键纽带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金融中介,银行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EPU)的敏感性注定强于其他经济主体。银行跨境业务的本质是金融资源的跨期和跨区域配置,更加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策当局纷纷试图通过出台或调整经济政策以实现调控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普遍上升,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波动加剧伴随发生。在此背景下,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银行跨境业务,进而如何影响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立足中国现状,一方面,中国内部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重大历史拐点,外部面临地缘政治摩擦和全球新冠疫情等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不可避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带来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金融开放进程推进,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冲击越来越显著,需要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水平。因此,致力于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影响的研究,既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相关理论假说,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影响的相关探讨从封闭经济拓展到开放经济。经典的“推动-拉动”因素分析框架将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划分为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外部的、全球的影响因素,拉动因素是内部的影响因素,在此框架下,本文对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跨境银行资本流动展开分析。进一步地,由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因此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管理的空间在于不同的经济运行特征如何改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异质性。拉动因素角度,本文研究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该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在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和银行经营特征上的异质性;推动因素角度,本文研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市场国家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在新兴市场对全球风险暴露程度上的异质性。本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研究内容:第一,本文研究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该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影响,并且探究这种影响在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特征上的异质性。基于经营跨境业务的银行视角,本文使用一个包含银行、居民和非金融企业三个部门的两国开放模型,将不确定性冲击经由实物期权机制、金融摩擦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综合分析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微观传导机制。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银行内生杠杆率约束收紧,银行债权资产规模收缩;同时,由于国内债权风险相对跨境债权升高,银行可以调整国内债权和跨境债权的相对份额,以放松杠杆率约束和减轻资产端的进一步收缩。因此,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该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变动方向取决于银行的债权资产规模收缩和债权资产结构调整的综合作用。使用1998年第1季度到2017年第4季度17个国家对75个国家的银行跨境债权双边数据和国家EPU指数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该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出减少,而银行债权资产配置结构会从国内债权向跨境债权调整,表现为银行跨境债权占总债权份额的上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该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负向影响在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特征上存在异质性,国家高利率环境或货币对美元贬值会加剧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稳健性检验中,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长期效应、处理内生性问题、控制银行业危机事件的影响、采取不同的固定效应模型设置以及将双边数据在国家层面加总,主要结论仍成立。第二,本文使用银行层面的跨境贷款双边数据,进一步确认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该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负向影响,并且探究这种负向影响在银行业监管和竞争特征以及银行经营特征上的异质性。使用1998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3季度来自24个国家的741家银行对来自155个国家的借款公司的银行跨境贷款双边数据和国家EPU指数数据,研究贷款银行所在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跨境贷款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贷款银行所在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银行跨境贷款减少。控制银行业监管和竞争特征以及银行经营特征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这一结果为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出的负向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分析证据。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银行跨境贷款的负向影响在银行业监管特征和银行经营特征上存在异质性。其一,贷款银行所在国家对银行业更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监管会减轻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银行跨境贷款的负向影响。其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资产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以及营业收入来源更多元的银行的跨境贷款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稳健性检验中,采取更严格的计量模型设定并且进一步处理内生性问题,主要结论仍成立。第三,本文研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市场国家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并且探究这种影响在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风险暴露程度上的异质性。使用2001年第4季度到2020年第3季度21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数据和全球EPU指数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新兴市场国家跨境银行总资本流入显著减少,跨境银行总资本流出也减少但是降低程度有限,从而跨境银行净资本流入显著减少。进一步地,将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按照银行业务类型进行划分,探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市场国家跨境银行贷款资本流动和跨境银行债券资本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跨境银行总资本流入的减少是由跨境银行贷款总资本流入减少和跨境银行债券总资本流入减少共同导致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新兴市场国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全球风险的暴露程度上存在异质性。其一,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银行持有的外国净头寸风险增加,银行对投资组合进行的动态管理会影响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变动。银行持有外国净资产能缓解总资本流入的减少,而背负外国净负债会加剧总资本流入的减少。其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会由于持有外国净头寸而产生风险管理需求。除了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与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以对冲风险,银行由此产生风险管理需求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风险管理操作,从而改变跨境银行资本流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新兴市场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果背负大规模的外国净负债,其与本国银行进行的衍生品交易会加剧新兴市场国家跨境银行债券总资本流入的减少。稳健性检验中,采取更严格的计量模型设定、处理内生性问题、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主要结论仍成立。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本文丰富了有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影响的研究,将相关讨论从封闭经济中对消费、投资和银行贷款等的影响拓展到开放经济中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封闭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在银行经营特征上的异质性表现,相关研究提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银行贷款的减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银行减少贷款供给导致的”这一观点,由于银行跨境贷款的供给和需求来自不同国家,本文研究结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来自开放经济角度的证据。第二,本文关于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银行债权资产结构跨境调整的研究,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机制提供了来自开放经济角度的证据。另一方面,本文丰富了有关跨境银行资本流动驱动因素的研究,在“推动-拉动”因素分析框架下,分别考察了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本文研究结果也蕴含丰富的政策启示。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两个角度,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宏观调控方面:第一,政策当局应当尽量避免频繁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维护经济政策环境的稳定性。第二,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难以避免的情形下,应当关注利率、汇率等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运行特点,避免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提供加剧其影响的经济运行环境。第三,新兴市场经济体要额外警惕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本国跨境银行资本流动带来的外部冲击。随着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国风险暴露也会加剧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波动,这一未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同样值得注意。微观监管方面:第一,监管部门需要完善银行监管框架,在确定银行业最低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时,可以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动作为特定风险因素纳入考虑。第二,政策当局应该加强与市场主体沟通,使银行等市场主体充分了解经济政策导向,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此外,可以尝试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途径对具有不同经营特征的银行的跨境业务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差异化监管。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大数据的可获得性,媒体新闻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以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之下,媒体通过将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因为其包含的信息能够提高投资者的认知以及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科的发展。目前关于媒体信息与金融市场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是从媒体报道数量、媒体报道情绪以及媒体意见分歧等三个层次进行股票价格的变动研究。然而,受限于有限
学位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假设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并充分反映市场上的新信息。然而,这一假设的前提是投资者能够密切关注所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Hirshleifer and Teoh,2003;冯旭南,201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投资者如何分配有限的注意力,有限关注又如何影响其决策行为以及资产价格成
学位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企业内部职能与分工的逐步完善,员工越来越需要具备在多任务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而如何在多任务的环境中激励与评价代理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自Holmstrom and Milgrom于1991年提出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以来,经济学学者主要就多任务情境中绩效激励可能形成的偏离效应进行了讨论,而会计学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多任务环境下的绩效指标是否能够满足一致性,即衡量代理人的绩
学位
2019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为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世界贸易体系、金融发展遭遇重创。在外部需求疲软,内部转型迫在眉睫的环境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主要议题。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结构向目标调整即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企业资本结构影响了企业绩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宏观层面对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推动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
学位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碳达峰、碳中和”)。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绿色产业每年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源仅能满足其中15%的绿色投资需求,
学位
中国于2008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反垄断法》,逐步确立了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竞争政策体系。重点针对四种垄断行为,分别是: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行政垄断。反垄断是针对这些垄断行为给予法律防范、制止与惩罚。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不断加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建设,完善反垄断的法律体系,加深对垄断行为打击的力度和范围,对市场主体实施垄断行为起到了威慑和规制的效果,促进混乱的市场秩序趋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也改变了传统的反竞争观念。竞争机制使企业的进入退出决策更符合效率原则,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然而,当市场行为未受到有效约束时,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或垄断。因此,需要竞争政策来约束各种限制竞争、可能导致垄断的市场行为,让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时期,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多次强调要求政府机构深化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发布了《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标志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的正式落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深化“放管服”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事中事后监
学位
居民是现代信用的最基础部门和社会经济的最小单元。居民构建合理的资产配置决策对于经济社会稳健良性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下行承压、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居民的财富决策与家庭生活水平、家庭风险承担能力以及经济社会效率紧密相关。一方面,优质的财富决策有助于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获得投资性收益,通过商业手段转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居民的财富决策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社会
学位
从理论背景看,现有文献对关键治理机构董事会效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公司自身董事会结构特征、成员特质以及行为特征等方面。随着企业逐渐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对于集团母公司董事会效用的分析存在明显不足。而对控股股东效用的分析,集中于控股股东资源支持、监督治理以及掏空效应的研究,但均假设控股股东自身治理能力保持不变,以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股权或人员等链接关系的变化作为对影响强度的度量。然而企业法人型控股股东在治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