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适应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努力在“学习动机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及“自我认知与心理”上进行调整,并在“学校教学与管理”及“学习环境与社交”中维持平衡,由此获得良好学习效能的心理倾向,而衡量该心理倾向的标准即学业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是其社会化的起始点,其适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业成就,甚至影响到他们社会融入的能力。在高等教育趋于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的内部结构及特性出现了某些显性变化。因此,学业适应是大学生尤其新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高度关注。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家庭环境仍然影响着其学业适应性乃至社会化进程。因此,通过收集质性文本及量化数据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关系,一方面能够扩展和丰富中国高等教育视角的学业适应理论,也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始业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政策性建议,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现有国内外学业适应研究,不乏具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局限在实证调查法,缺少了质性分析。此外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业适应性,但以往的研究只考察了变量之间的直接预测作用。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是否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效应,这一问题并未得到验证,也是现有研究中所欠缺的。依据已有经验,本研究先对10位2017级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11工具进行文本编码,初步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家庭要素模型,再基于前人量表与理论模型,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学业适应性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经过预调查和数据处理,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进行施测,共计发放问卷2217份,回收有效问卷1856份,有效回收率达83.75%。
通过SPSS19.0及LISERL8.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测量得出中国大学生学业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部分学生处于一个适应不良的状态,尤其在“自我认知与心理”上;(2)通过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不同就读高校及不同专业在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上都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父母维度、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都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关怀教养型父母及民主教养型父母和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冷漠教养型父母及控制教养型父母和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关怀教养型父母及民主教养型父母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冷漠教养型父母及控制教养型父母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4)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家庭SES水平在学业适应性与父亲控制维度及父亲民主维度有显著调节作用,家庭SES水平在学业适应性与母亲各教养维度上有显著调节作用。
基于质性及量化数据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加强高校的始业教育。其次,家长要积极采取关怀和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以期提升他们的学业适应能力;再次,不同家庭SES水平的父母要在教养方式择善而从,高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本优势,尽可能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避免消极教养方式的同时,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参与相关家庭教育的培训,提升教养能力;紧接,高校与家庭之间要完善家校合作平台,保证两个主体间信息的有效畅通;再者,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本科教育教学氛围,从源头来端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态度。最后,政府需要为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实施教育经济及非经济补偿,并要鼓励高校开展以学生为主,家长为辅的研学旅行活动,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保障。
现有国内外学业适应研究,不乏具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局限在实证调查法,缺少了质性分析。此外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业适应性,但以往的研究只考察了变量之间的直接预测作用。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是否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效应,这一问题并未得到验证,也是现有研究中所欠缺的。依据已有经验,本研究先对10位2017级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11工具进行文本编码,初步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家庭要素模型,再基于前人量表与理论模型,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学业适应性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经过预调查和数据处理,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进行施测,共计发放问卷2217份,回收有效问卷1856份,有效回收率达83.75%。
通过SPSS19.0及LISERL8.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测量得出中国大学生学业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部分学生处于一个适应不良的状态,尤其在“自我认知与心理”上;(2)通过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不同就读高校及不同专业在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上都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父母维度、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都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关怀教养型父母及民主教养型父母和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冷漠教养型父母及控制教养型父母和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关怀教养型父母及民主教养型父母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冷漠教养型父母及控制教养型父母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4)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家庭SES水平在学业适应性与父亲控制维度及父亲民主维度有显著调节作用,家庭SES水平在学业适应性与母亲各教养维度上有显著调节作用。
基于质性及量化数据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加强高校的始业教育。其次,家长要积极采取关怀和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以期提升他们的学业适应能力;再次,不同家庭SES水平的父母要在教养方式择善而从,高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本优势,尽可能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避免消极教养方式的同时,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参与相关家庭教育的培训,提升教养能力;紧接,高校与家庭之间要完善家校合作平台,保证两个主体间信息的有效畅通;再者,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本科教育教学氛围,从源头来端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态度。最后,政府需要为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实施教育经济及非经济补偿,并要鼓励高校开展以学生为主,家长为辅的研学旅行活动,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