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藏传佛教的传播路线大体上呈现出“北向东渐”的趋势。“北向”传播主要面向的是以蒙古为代表的北方族裔,其传播的路径和方式目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藏传佛教的“东渐”传播,主要是面向以中原王朝都城为中心的内地,其传播路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廓清。洮岷地区处于藏传佛教“东渐”传播的中介地带,其中岷州在明清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岷州藏传佛教史研究对藏传佛教“东渐”传播史研究和汉藏关系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明代以班丹扎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传佛教的传播路线大体上呈现出“北向东渐”的趋势。“北向”传播主要面向的是以蒙古为代表的北方族裔,其传播的路径和方式目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藏传佛教的“东渐”传播,主要是面向以中原王朝都城为中心的内地,其传播路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廓清。洮岷地区处于藏传佛教“东渐”传播的中介地带,其中岷州在明清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岷州藏传佛教史研究对藏传佛教“东渐”传播史研究和汉藏关系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明代以班丹扎释为代表的岷州宗教精英,兼通汉藏,奔走于内地和西藏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受朝廷委派赴藏区“宣谕圣化”,迎请藏地高僧进京,为明朝治藏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政治作用十分突出。明末清初以来,藏传佛教的“北向”传播趋势日益凸显,岷州藏传佛教的政治地位衰落,但其汉藏交融的文化角色仍在持续。以《西天佛子源流录》为代表的地方文献的发现,使岷州藏传佛教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笔者在此基础上新发现了大量明清时期诰敕、契约文书以及写经、碑铭石刻文献,使得从明清长时段认识岷州藏传佛教史的发展演变成为可能。本研究采用文献与田野互证的方法,形塑明清岷州藏传佛教史,全文分导论、主体内容和结论三部分。导论部分在研究史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材料和方法。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明代以前岷州藏传佛教的发展。对唐宋时期佛教在岷州的初传及元代萨迦派、噶玛噶举派在岷州的传播做了考订和概述。第二章明代前中期岷州藏传佛教的鼎盛。对班丹扎释及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岷州藏传佛教高僧系统进行了系统考订和梳理,考察了岷州宗教精英沟通汉藏的政治作用。第三章岷州藏传佛教在明末的中衰。分析了明朝中央政策调整和地方文化变迁对岷州藏传佛教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明末岷州藏传佛教衰落的表现形式。第四章清代岷州藏传佛教的兴衰。清初岷州藏传佛教有短暂的复兴。清中期以后岷州藏传佛教在地方社会的地位持续衰落。第五章岷州藏传佛教的“本土化”特征。回顾了岷州源远流长的抄经、印经历史;对勘出了极具特色的汉藏合璧嘛呢经文;对岷州的护法神信仰进行了描述和解析。研究表明,岷州藏传佛教的发展受到中央政府政策和藏传佛教传播路径选择的双向影响。佛教知识精英沟通汉藏的政治、文化角色也是影响岷州藏传佛教发展的关键所在。以上因素也促成了岷州藏传佛教“汉藏交融”的本土化特征。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衰老相关巨噬细胞ATG5缺失加重肝损伤研究目的:随着衰老的进展,肝脏的稳态会受到破坏,从而加重肝脏在受到致病因素侵袭后的损伤。巨噬细胞参与调控肝损伤的进展和结局,其免疫特性受到自噬的调节。然而,衰老是如何通过自噬驱动巨噬细胞免疫表型的转变,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旨在探讨衰老相关的巨噬细胞表型改变和自噬特征的关系,进一步阐述这些联系在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发
目的:筛选萎缩性痤疮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DE-mRNA),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组织行TIF1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TIF1γ在瘢痕的作用;研究TIF1γ通过SMAD4调控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FF-1)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
高职教育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以及高职院校内涵质量建设的新任务,对当前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质量由被动的单一的传统管理走向自觉的质量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体现专业化和系统化特点的质量管理创新已经到来。目前,单纯评估范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越来越难被业界广泛的认同,想仅仅通过外部评估单一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内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质量诉求,很容易陷入一种用单一思维方法解
菩萨造像是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菩萨”的概念约在公元前后出现,菩萨形象在公元1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地区出现,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题材。本文以中原地区4-6世纪的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造像为中心,区域范围主要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个地区,从图像学、风格学角度对其风格、造像元素及题材与信仰等方面进行研究,系统阐释北朝时期中原各地区菩萨像的地域风格,以及菩萨手势、头冠、服饰及装身具等菩萨造
中西药联用在国内外越来越广泛,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有效、安全是临床实践与研究的根本要求,中西药联用旨在增效减毒,不恰当联用则是造成安全性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安全性评价正逐渐成为中西药联用的热点难点。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抗血栓药是防治血栓性疾病的基本手段,但面临着抗栓获益与出血风险的矛盾以及药物抵抗等问题。目前抗血栓药与中药联用十分普遍,尽管二
电离层模型对于短波和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研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电离层重要的特征参数,F2层临界频率(fo F2)和3000km传输因子(M(3000)F2)均为影响因素多、非线性化、非结构化的参数,其变化均具有非周期性与周期性现象循环共存的特点,一直以来是电离层建模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致力于准确表征和获取电离层F2层特征参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实现对F2层特征参数预测的智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优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地位保障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的实现,其全方位有效运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实践。
专业群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集约化管理的创新。研究立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困境,聚焦于专业群建设的价值误区与逻辑偏差,通过反思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而基于“互联网+”创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首先从时空维度梳理了我国专业群建设从“试点”、“普及”到“优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国内外根据职业群、面向生涯集群、按照专业目录
不同时间尺度耦合效应广泛存在于工程与科学各领域。探讨不同尺度变量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揭示由此所产生的复杂行为的分岔机制,是多时间尺度动力学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围绕几类典型含两时间尺度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运用分岔理论、快慢分析方法、频率转换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详细地研究了由分岔滞后诱发的多种新型簇发振荡模式,并进行了详细的机理分析。此外,探讨了不同类型簇发振荡的转迁模式,揭示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