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多元明显,我国正经历着快速转型期,带来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方面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其项目和涉及群体不断扩容,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掌握受助居民家庭真实经济状况,避免虚报瞒报。由于居民收入类型日趋多样,核对难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入户察看、邻里访问核对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设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新型核对机制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目的是解决困扰救助顺利实施的准入机制难题。 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为民生政策提供权威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的支持性政务平台于09年成立。运行五年多来,民政部门已初步构建了经济状况核对新机制,形成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平台,取得了明显成就。尝试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医疗和教育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性致贫等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提供更精准、科学的依据。与此同时,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在核对体制机制的实践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瓶颈,尤其是在区县和基层执行层面。急需探索如何真正建立以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核对机制管理体系。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静安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现有运行机制,运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几个纬度来对整个核对体系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执行困局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如何促进公平救助目标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完善救助核对机制运行提出了积极的看法和建议,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核对机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所裨益,努力实现救助“新常态”。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研究的意义、现状和相关研究设计等;第二部分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着重阐述了公共政策执行――史密斯过程模型的内容;第三部分总结了社会救助与核对机制的关联和发展历史,研究了从传统救助财产调查到推行核对机制的动因;第四部分介绍了上海市核对机制的运行现状,把静安区核对中心作为案例,全方位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综合分析其政策执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重点聚焦于核对机制所涉及的政策本体、执行资源、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情况,并对其内在逻辑进行全面探究;第五部分梳理了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借鉴。通过英国、美国等国家社会救助制度成功实施的分析,总结出这些国家对完善当前救助核对机制的启示。第六部分提出了化解核对机制执行困局的路径探索。在前文分析论述的基础上,从多层面对提升核对机制执行效果,实现科学合理、公平公开的救助给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