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硅油取出联合气液交换术对术后硅油残留及术后眼压的影响。术后采用B超检查联合图像处理软件对玻璃体腔硅油残留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可能影响术后硅油残留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填充物状态下眼压的变化,为取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硅油填充病史,按照其原发病类型分为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等。所有患眼再根据硅油取出后是否行气液交换分为气液交换组和非气液交换组,各组间再根据眼轴长短分为高度近视眼(眼轴>26mm)和非高度近视眼(眼轴≤26mm)。随访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月行B超检查,并通过Image J软件将图像二值化处理以后进行硅油残留的定量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术后硅油残留量的差异。同时对术后硅油残留量与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眼轴、填充时间、术前眼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观察并比较两处理组患者术后第1、2、3天,1周,1月的眼压以及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取油患者59例60眼,气液交换组27例27眼,非气液交换组32例33眼,其中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5例,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3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4例,其他5例。
(1)两处理组间基本资料差异
气液交换组中女性16例16眼,男性11例11眼,非气液交换组中女性13例14眼,男性19例19眼(P=0.194)。气液交换组中左眼12眼,右眼15眼,非气液交换组中左眼17眼,右眼16眼(P=0.152)。平均年龄气液交换组为56.0±13.4岁,非气液交换组平均49.9±13.4岁(P=0.083)。平均眼轴长度气液交换组为26.6±3.6mm,非气液交换组25.2±2.9mm(P=0.122)。硅油填充时间气液交换组中位数为186天,非气液交换组中位数为142天(P=0.125)。平均术前眼压气液交换组为16.2±4.7mmHg,非气液交换组为17.4±4.2mmHg(P=0.301)。两处理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硅油残留量
气液交换组术后硅油残留量要明显高于非气液交换组的术后硅油残留量(8.69±4.43%,4.49±3.40%,P<0.001)。亚组分析:在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和非高度近视眼之间的硅油残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6±4.65%,8.82±4.36%,P=0.830);在非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眼的硅油残留量要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眼的硅油残留量(6.54±5.18%,3.72±2.13%,P=0.040)。
(3)相关性分析
硅油残留量与年龄、硅油填充时间、眼轴具有相关性(均P<0.05),但与术前眼压无显著相关性(P>0.05)。亚组分析:气液交换组,硅油残留量与各基本资料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非气液交换组,硅油残留量与眼轴和填充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硅油残留量与填充时间、气液交换显著相关(β=0.305,P=0.017;β=0.379,P=0.001)。
(4)术后眼压
气液交换组术后第1天眼压明显高于非气液交换组(13.5±7.7mmHg,9.3±3.9mmHg,P=0.014),两处理组在术后第2天、3天、1周、1月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无论是在气液交换组还是非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眼和非高度近视眼术后眼压在术后第1天、2天、3天、1周、1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5)术后低眼压发生率
气液交换组44.4%(12/27)和非气液交换组63.6%(21/33)发生了术后低眼压,两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93)。亚组分析中,无论是在气液交换组还是非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眼和非高度近视眼术后低眼压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取油术中行气液交换不能有效地减少术后硅油残留,其对术后眼压的维持作用主要表现在术后早期,在长期眼压的维持以及降低术后低眼压并发症方面与液体填充疗效相当。年龄越大、眼轴越长、填充时间越长的患者取油术后硅油残留也越多,其中填充时间是影响硅油乳化和术后硅油残留的关键因素。
探究硅油取出联合气液交换术对术后硅油残留及术后眼压的影响。术后采用B超检查联合图像处理软件对玻璃体腔硅油残留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可能影响术后硅油残留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填充物状态下眼压的变化,为取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硅油填充病史,按照其原发病类型分为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等。所有患眼再根据硅油取出后是否行气液交换分为气液交换组和非气液交换组,各组间再根据眼轴长短分为高度近视眼(眼轴>26mm)和非高度近视眼(眼轴≤26mm)。随访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月行B超检查,并通过Image J软件将图像二值化处理以后进行硅油残留的定量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术后硅油残留量的差异。同时对术后硅油残留量与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眼轴、填充时间、术前眼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观察并比较两处理组患者术后第1、2、3天,1周,1月的眼压以及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取油患者59例60眼,气液交换组27例27眼,非气液交换组32例33眼,其中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5例,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3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4例,其他5例。
(1)两处理组间基本资料差异
气液交换组中女性16例16眼,男性11例11眼,非气液交换组中女性13例14眼,男性19例19眼(P=0.194)。气液交换组中左眼12眼,右眼15眼,非气液交换组中左眼17眼,右眼16眼(P=0.152)。平均年龄气液交换组为56.0±13.4岁,非气液交换组平均49.9±13.4岁(P=0.083)。平均眼轴长度气液交换组为26.6±3.6mm,非气液交换组25.2±2.9mm(P=0.122)。硅油填充时间气液交换组中位数为186天,非气液交换组中位数为142天(P=0.125)。平均术前眼压气液交换组为16.2±4.7mmHg,非气液交换组为17.4±4.2mmHg(P=0.301)。两处理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硅油残留量
气液交换组术后硅油残留量要明显高于非气液交换组的术后硅油残留量(8.69±4.43%,4.49±3.40%,P<0.001)。亚组分析:在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和非高度近视眼之间的硅油残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6±4.65%,8.82±4.36%,P=0.830);在非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眼的硅油残留量要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眼的硅油残留量(6.54±5.18%,3.72±2.13%,P=0.040)。
(3)相关性分析
硅油残留量与年龄、硅油填充时间、眼轴具有相关性(均P<0.05),但与术前眼压无显著相关性(P>0.05)。亚组分析:气液交换组,硅油残留量与各基本资料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非气液交换组,硅油残留量与眼轴和填充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硅油残留量与填充时间、气液交换显著相关(β=0.305,P=0.017;β=0.379,P=0.001)。
(4)术后眼压
气液交换组术后第1天眼压明显高于非气液交换组(13.5±7.7mmHg,9.3±3.9mmHg,P=0.014),两处理组在术后第2天、3天、1周、1月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无论是在气液交换组还是非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眼和非高度近视眼术后眼压在术后第1天、2天、3天、1周、1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5)术后低眼压发生率
气液交换组44.4%(12/27)和非气液交换组63.6%(21/33)发生了术后低眼压,两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93)。亚组分析中,无论是在气液交换组还是非气液交换组,高度近视眼和非高度近视眼术后低眼压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取油术中行气液交换不能有效地减少术后硅油残留,其对术后眼压的维持作用主要表现在术后早期,在长期眼压的维持以及降低术后低眼压并发症方面与液体填充疗效相当。年龄越大、眼轴越长、填充时间越长的患者取油术后硅油残留也越多,其中填充时间是影响硅油乳化和术后硅油残留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