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雷雨》中周萍的形象塑造及唱段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雷雨》改编自曹禺的同名话剧,由莫凡先生作曲及剧本改编。歌剧由话剧版的四幕删减为两幕,并将剧中人物由8人删减到6人,以更加突出故事主线及戏剧效果。歌剧表现了一个旧社会家庭的悲剧,其中周萍作为该剧的男主人公,人物关系最为复杂,且在剧中承担了诸多戏剧矛盾,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因而笔者将其作为讨论的重点。本文以话剧《雷雨》为切入点,首先对创作者曹禺和作曲家莫凡进行简单和必要的介绍,并尝试从创作背景的角度来了解歌剧《雷雨》中的人物来源。然后通过对周萍人物关系和歌剧内容的整理,重点研究其人物形象及其主要唱段,以便能在实践中更好的指导个人的演唱,最后通过个人音乐会的舞台实践对周萍的相关唱段进行分析整理。
其他文献
物理模型建构能力是构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要素,贯穿高中物理学习的全过程,研究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有助于为物理建模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笔者在研究国外科学建模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物理建模能力维度,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问卷,修订本研究的高中物理建模能力问卷,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其信度系数为0.814,效度系数为0.782。通过对某市一所省重点高中和一所市重点高中共228名学生进行问卷
学位
教育观念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在发生着转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顺应化学学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育人的基本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提出,学生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中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也成为了新的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含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一素养。该素养对学生的证据意识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
数学卓越教师从成为教师,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一点点进步,他们就像是在攀登高山,卓越教师就是走到山顶的那部分教师。他们一点一滴的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奋进,不断去积累经验,在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管是他们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一些对教育的观点、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有一个好的教师团队、如何有独特的教师魅力,还是他们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尽心尽力等等,都值得年轻一代的教
本文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试图重新分析梳理并定义抗衰老的既有概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补充现有技术领域对于抗衰老研究的单一视角,提供重新审视抗衰老的经验与心态的重要契机,研究的关注点回归于人本身,按照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以人的一生为线索对抗衰老行为背后的目的、动机和生死观进行重新溯源。细化到从社会、经济、历史、权利分析等角度全面的去理解什么是抗衰老、抗衰老对抗的是什么、抗衰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科学本质观也逐渐成为了广大教师们的共同目标。HPS理念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维度领悟科学的内在本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探究与实做,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HPS理念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将HPS理念应用于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以
STEM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基于真实情景进行科学教育,将所学科学知识、数学知识与技术应用、工程设计相互整合,在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过程中习得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在传统物理教学中,初中生所学物理知识与技术应用、工程设计出现脱节现象,STEM教育弥补了传统物理教学的不足,以“学科整合”及“整合性教学”为教育理念的“STEM教育”越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探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
随着各学科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者的教学风格逐渐变成研究人员的研究话题。风格是为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某种方式,是影响学习者课上参与的主要因素。而课堂参与度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对其成绩也是极其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的调查,深入了解二者之间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依据最终结论指导教学。本研究以新乡市某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及其物理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改编的《高中物理
学位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很好地践行了核心素养的落地。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L市三所不同高中学校为研究地点,以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课堂录课观察和师生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高中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展开深入的研究。首先,问卷调查从学生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研究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课堂录课观察是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