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早期的货币多以贝壳的形式出现,后逐渐代之以金、铜等金属货币。汉武帝统一币制,流通五铢钱,唐初改行通宝钱。宋元时始推行纸币制度,北宋的交子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6世纪以前,中国的货币制度较少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以后,中国的货币制度卷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白银取代铜钱和纸钞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一直延续到1935年的法币改革。
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完成,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要的货币制度变迁,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长达数百年之久。分析白银货币化为何能在明代完成,它与国内货币经济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关联,成为认识货币本质、思考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互动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皇权、律法、宗教等因素在货币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中国货币制度的变迁可以让更清楚地了解货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影响货币制度变迁的因素。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从经济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它更是交换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期冀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融入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索:一,为什么白银是在明代完成了货币化的过程;二,为什么明代形成的白银货币制度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三,白银对明清以后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统计法和实证法,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时各有侧重:首先,描述历史突出整体性,突出整体性要求在论述货币制度变迁时要同时考虑到产业、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其次,统计数据突出长时段性,唯有用长时段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才能看清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实证举例突出货币史与货币思想史相结合,潜藏于货币思想史中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通过文官阶层和民间士人左右着中国货币思想的争鸣,继而影响货币制度变迁的方向,只有理解货币思想史,才算真正理解货币史。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囊括产业经济、商业贸易、国家财政和社会文化的历史语境下探讨货币制度变迁,扩大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研究范围,突出了整体性和长时段性,使得研究更全面;第二,以往的研究大多割裂了货币史和货币思想史的关联,本文将货币史的研究和货币思想史的研究相结合,同时比对两者的演变过程,使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更真实;第三,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解释货币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使得经济学分析能够兼顾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加贴近历史事实,所得结论更具说服力。
全文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共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说明具体介绍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和主观博弈模型,并依照青木昌彦的理论对本文所要说明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制度变迁”这两个名词做了一番解释。研究方法突出了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之间的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第二章用长时期的视角介绍了明代的货币经济背景。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手工业生产的行列,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良为手工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传统自然经济的规模不断缩小。专业化市镇加强了广大农村与大型商业城市的联系。商品流通突破了地区贸易的限制,产业分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深化,国内出现了多个产业中心,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市场。明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由民间掌握,来自国外的购买需求给国内货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章分析了铜钱和纸钞的缺陷以及货币发行困局的成因,并从货币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证。铜钱数量少、笨重、价值低,不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纸钞缺乏货币发行监管机制和民间财产保护机制,不利于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当出现财政危机时,朝廷滥发纸钞极易造成物价暴涨,以纸钞形式积累的民间财富瞬间蒸发,正常的货币经济运行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就转向古老的铜钱,以摆脱对纸钞的依赖,限制朝廷的货币发行权,保护自身财产。但是此时的铜钱已经不能满足货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还加剧了铜钱的私销私藏,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更少,市场交易更为艰难。待货币危机暂时过去后,钞法必将卷土重来。如此,铜钱和纸钞就陷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货币发行困局。从货币思想的角度也可以印证宋元时期以来铜钱和纸钞的困局其本质是民间力量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
第四章重点叙述了明代中后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对货币制度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白银货币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了货币思想的转变。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航路贯通使得大量美洲白银涌入中国,增加了国内流通的白银数量。隆庆元年起朝廷取消海禁并对进出口贸易征收饷税,缓解了明朝财政收不抵支的紧张局面。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税折银的一条鞭法,标志着明代白银货币化和货币制度变迁的完成。明万历时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白银货币制度:首先,白银的来源以海外白银为主;其次,社会流通的白银是以两为单位的;再次,白银的重量、成色等不统一。明代中后期货币思想的焦点聚集在白银上,虽然其中有很多反对白银流通的意见,但是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第五章用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和主观博弈模型对明代白银货币化做了均衡分析,据此客观地评价了明代的货币制度变迁。白银货币化作为货币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白银同时满足了新兴商人阶级和统治阶级双方的利益诉求;其次,白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互相制约机制,使其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对明代货币制度变迁的评价:首先,海外白银进入中国以后,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中国国内产银量很少,流通中的白银大部分来自海外贸易,这就使中国白银货币制度极易受到海外白银供给变动的冲击;再次,白银以银两的形式流通,倒退成较原始的纪重货币,抑制了信用制度的发展;最后,由于国家信用的缺位,白银银两制存在重量和成色不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流通的困难。
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结语。本章对全文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并回答了绪论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白银是在明代完成了货币化的过程?因为铜钱和纸钞都有各自无法克服的缺陷。海外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以后,解决了流通货币短缺的问题,白银自然而然地成了货币制度变迁的最佳选择。第二,为什么明代形成的白银货币制度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因为白银货币化同时满足了统治阶层和民间商人的利益诉求,又在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制约机制,这才使得白银可以持续流通三百余年。第三,白银对明清以后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利的一面是,白银货币化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利的一面是,白银货币化形成的白银银两制降低了国内货币制度的稳定性,阻碍了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增加了交易流通的难度。
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完成,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要的货币制度变迁,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长达数百年之久。分析白银货币化为何能在明代完成,它与国内货币经济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关联,成为认识货币本质、思考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互动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皇权、律法、宗教等因素在货币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中国货币制度的变迁可以让更清楚地了解货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影响货币制度变迁的因素。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从经济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它更是交换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期冀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融入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索:一,为什么白银是在明代完成了货币化的过程;二,为什么明代形成的白银货币制度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三,白银对明清以后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统计法和实证法,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时各有侧重:首先,描述历史突出整体性,突出整体性要求在论述货币制度变迁时要同时考虑到产业、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其次,统计数据突出长时段性,唯有用长时段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才能看清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实证举例突出货币史与货币思想史相结合,潜藏于货币思想史中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通过文官阶层和民间士人左右着中国货币思想的争鸣,继而影响货币制度变迁的方向,只有理解货币思想史,才算真正理解货币史。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囊括产业经济、商业贸易、国家财政和社会文化的历史语境下探讨货币制度变迁,扩大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研究范围,突出了整体性和长时段性,使得研究更全面;第二,以往的研究大多割裂了货币史和货币思想史的关联,本文将货币史的研究和货币思想史的研究相结合,同时比对两者的演变过程,使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更真实;第三,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解释货币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使得经济学分析能够兼顾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加贴近历史事实,所得结论更具说服力。
全文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共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说明具体介绍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和主观博弈模型,并依照青木昌彦的理论对本文所要说明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制度变迁”这两个名词做了一番解释。研究方法突出了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之间的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第二章用长时期的视角介绍了明代的货币经济背景。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手工业生产的行列,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良为手工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传统自然经济的规模不断缩小。专业化市镇加强了广大农村与大型商业城市的联系。商品流通突破了地区贸易的限制,产业分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深化,国内出现了多个产业中心,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市场。明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由民间掌握,来自国外的购买需求给国内货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章分析了铜钱和纸钞的缺陷以及货币发行困局的成因,并从货币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证。铜钱数量少、笨重、价值低,不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纸钞缺乏货币发行监管机制和民间财产保护机制,不利于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当出现财政危机时,朝廷滥发纸钞极易造成物价暴涨,以纸钞形式积累的民间财富瞬间蒸发,正常的货币经济运行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就转向古老的铜钱,以摆脱对纸钞的依赖,限制朝廷的货币发行权,保护自身财产。但是此时的铜钱已经不能满足货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还加剧了铜钱的私销私藏,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更少,市场交易更为艰难。待货币危机暂时过去后,钞法必将卷土重来。如此,铜钱和纸钞就陷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货币发行困局。从货币思想的角度也可以印证宋元时期以来铜钱和纸钞的困局其本质是民间力量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
第四章重点叙述了明代中后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对货币制度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白银货币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了货币思想的转变。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航路贯通使得大量美洲白银涌入中国,增加了国内流通的白银数量。隆庆元年起朝廷取消海禁并对进出口贸易征收饷税,缓解了明朝财政收不抵支的紧张局面。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税折银的一条鞭法,标志着明代白银货币化和货币制度变迁的完成。明万历时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白银货币制度:首先,白银的来源以海外白银为主;其次,社会流通的白银是以两为单位的;再次,白银的重量、成色等不统一。明代中后期货币思想的焦点聚集在白银上,虽然其中有很多反对白银流通的意见,但是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第五章用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和主观博弈模型对明代白银货币化做了均衡分析,据此客观地评价了明代的货币制度变迁。白银货币化作为货币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白银同时满足了新兴商人阶级和统治阶级双方的利益诉求;其次,白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互相制约机制,使其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对明代货币制度变迁的评价:首先,海外白银进入中国以后,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中国国内产银量很少,流通中的白银大部分来自海外贸易,这就使中国白银货币制度极易受到海外白银供给变动的冲击;再次,白银以银两的形式流通,倒退成较原始的纪重货币,抑制了信用制度的发展;最后,由于国家信用的缺位,白银银两制存在重量和成色不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流通的困难。
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结语。本章对全文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并回答了绪论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白银是在明代完成了货币化的过程?因为铜钱和纸钞都有各自无法克服的缺陷。海外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以后,解决了流通货币短缺的问题,白银自然而然地成了货币制度变迁的最佳选择。第二,为什么明代形成的白银货币制度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因为白银货币化同时满足了统治阶层和民间商人的利益诉求,又在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制约机制,这才使得白银可以持续流通三百余年。第三,白银对明清以后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利的一面是,白银货币化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利的一面是,白银货币化形成的白银银两制降低了国内货币制度的稳定性,阻碍了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增加了交易流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