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30年,中国以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见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城市化进程。据联合国开发环境署预测,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人口将突破10亿大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成为了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也是交通拥堵、耕地流失、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城市病灶。本文以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最能代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研究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时空格局特征。首先,我们应用ArcGIS平台,建立了2000和2015年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矩阵。结果显示:(1)耕地的流失量最大,约10.6%的耕地都转换为了建设用地。二十世纪头十年粗旷、无序的城市建设,严重了影响粮食安全问题。(2)林地的保留率最高,达95.80%,近十年的森林资源保护,颇具成效。但是流失的林地中,有约2.24%的林地转化为耕地,导致土地的生态价值退化。基于此,我们以绿色基础设施(林地、草地、水域)作前景,灰色基础设施(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背景,生成了绿色基础设施时空分布图。从数量关系看,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中的占比变化不大。因而,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形态学空间结构。利用GuidosToolBox中的形态学空间分析模块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进行剖析,生成了三个年份的形态学空间分析图。结果显示:(1)作为生态源地的核心区流失最多,面积下降1089.65km~2,流失的63.93%转化为了边缘。灰色基础设施对源地从内部的蚕食,是这十五年生态源地数量下降的主因。(2)支线的比例增加最多,增加了24.96%,不同生境斑块间的生态联系被切断,景观连通性急剧下降。最后,我们利用变化矩阵分析了十五年间各功能要素的相互转换规律,在生态保护空间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发挥不同绿色基础设施要素的生态功能,用最小投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协调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稳定之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