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以《中国游记》为中心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q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日本社会精英的近代知识分子的大部分都是侵华战争的提倡者、推进者、拥护者,由于他们错误的中国认识,造成了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系列悲剧,如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而通过对于芥川龙之介热爱中国古代文化并蔑视近代中国现实这种矛盾的中国认识的研究,我们则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一方面,芥川(1892-1927)正好生活于甲午中日战争至九·一八事变之间这一中日关系史上的剧变期,通过研究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整体性中国认识和一般国民的对华心态。另一方面,芥川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趣味”的爱好者,他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研究他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芥川文学的本质和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本文分四章阐述了芥川矛盾的中国认识的具体表现及成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五四运动等和日本密切相关的芥川生涯中的中国社会变迁,以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脱亚论、兴亚论、侵略论的中国认识这一历史背景,然后介绍了芥川唯一的海外旅行——中国旅行的背景和足迹,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芥川热爱中国古代文化并蔑视近代中国现实的矛盾的中国认识。第二章从芥川的“中国趣味”入手,梳理了他少年时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的读书经历,并从他在书简中关于汉诗文的评价、对于《聊斋志异》等怪异谈和雅号等的偏好中,发掘出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心,接着描述了他热爱中国书画、京剧等中国古代艺术的情况,具体分析了五类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期清楚地展示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非同寻常的造诣和热爱。第三章首先从本文特别重视的《中国游记》中找出了蔑视现实中国的各种表现,如对于中国人的贫困、肮脏及中国落后、衰败一面的描写,对于俗恶的西洋化的厌恶,对于激变中的中国现实的漠不关心等,然后介绍了巴金等人对于《中国游记》的否定评价及批判,并结合夏目漱石的《满韩处处》,突出说明了这种矛盾的中国认识既不是芥川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时性问题,而是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
其他文献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史奈德用他平实的创作和生活实践着自己的诗学理论。论文以“归属地视域”为题,通过讨论史奈德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揭示作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生态思
一般过去时是英语语言系统中表现两个事件或两种情况之间特定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同时也是英语口语表达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时态类型。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一般过去时错
张谷若是我国上世纪优秀翻译家,因为其对哈代作品的翻译广受认可而被誉为“哈代专家”。在翻译思想方面,他主张用地道的目的语来翻译地道的原文,并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
本文旨在探讨意象翻译的审美接受,并运用中西诗学、翻译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对唐诗意象进行不同层面的剖析。 意象乃诗歌之灵魂,籍精炼简隽语言而将读者引入一个广阔的遐
《玛丽巴顿》是盖斯凯尔夫人(Mrs.Elizabeth C.GaskeU)的一部著名小说。该书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进行写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作者对阶级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