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发作及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相关危险因素及差异性,为不同亚型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精准的危险因素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在山东省戴庄医院出院的抑郁障碍患者。共入组665例,按照是否伴有自杀未遂分为单相伴自杀未遂组192例(简称为单相自杀组)、双相伴自杀未遂组175例(简称为双相自杀组)、单相对照组166例及双相对照组132例。采用自制《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和《疾病临床特征调查表》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家族史、不良嗜好、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受教育程度)及临床特征(包括起病年龄、既往发作次数、是否伴焦虑症状、是否伴不典型特征、是否伴其他症状、是否伴有惊恐发作)等信息。调阅患者病案中首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评定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讨论单相抑郁发作及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相自杀组与单相对照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单相自杀组患者在既往发作次数多于对照组,在自杀家族史、伴有躯体不适、惊恐发作、强迫、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相自杀组与双相对照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双相自杀组在自杀家族史、首发年龄、既往发作次数及精神病性症状方面高于对照组,在躯体不适、强迫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相自杀组与双相自杀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单相自杀组女性(61.9%)、已婚(82.8%)比例及伴有焦虑(精神焦虑80.7%,躯体不适50%)高于双相自杀组,在不良嗜好(饮酒史11.4%,吸烟史16.5%)、家族史(24.5%)、既往发作次数(14.2%)、惊恐发作(8.5%)、强迫(8%)、精神病性症状(46.2%)方面所占比例均低于双相自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相自杀组与单相对照组HAMD-17、HAMA评分比较:单相自杀组在HAMD-17总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认知障碍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在体重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自杀组HAMA总分高于对照组,躯体焦虑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双相自杀组与双相对照组HAMD-17、HAMA评分比较:双相自杀组HAMD-17总分及体重、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认知障碍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自杀组HAMA总分及躯体焦虑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单相自杀组与双相自杀组的HAMD-17、HAMA评分比较:单相自杀组及双相自杀组在HAMD-17的因子分中,单相自杀组HAMD-17评分中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体重因子、睡眠障碍因子评分低于双相自杀组,而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高于双相自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自杀组HAMA评分中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高于双相自杀组,但焦虑总分值低于双相自杀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以自杀未遂为因变量,以首发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有无自杀家族史、有无不良嗜好、是否伴不典型症状、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有惊恐发作症状、是否伴有强迫症状、是否伴有睡眠障碍、是否伴有焦虑、既往发病次数、HAMD-17和HAMA各因子分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阳性自杀家族史(OR=1.811,P=0.042)、惊恐发作(OR=3.216,P=0.029)、强迫(OR=4.105,P=0.031)、精神病性症状(OR=2.633,P=0.000)、躯体不适(OR=1.959,P=0.007)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既往发作次数(OR=0.239,P=0.000)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自杀的保护因素。阳性自杀家族史(OR=3.27,P=0.002)、既往发作次数(OR=3.045,P=0.000)、伴有精神病性症状(OR=4.656,P=0.000)是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强迫(OR=0.184,P=0.000)和躯体不适(OR=0.378,P=0.005)则为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的保护因素。结论:1.单相自杀组患者较双相自杀组患者,女性、已婚比例更高,焦虑症状更显著。2.双相自杀组患者较单相自杀组患者在强迫、惊恐发作、精神病性症状方面比例更高,不良嗜好、既往发作次数更多,家族史更显著。3.阳性自杀家族史、惊恐发作、强迫、精神病性症状、躯体不适可能导致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阳性自杀家族史、既往发作次数、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可能导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