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早产儿预后和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生儿救治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生存率明显提高,但BPD发病率并未下降。生后多种不利因素如氧毒性、气压/容量损伤、感染等作用于早产儿不成熟肺部导致的炎症反应及修复紊乱是BPD发病的关键因素。而宫内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也可能是BPD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早产儿住院期间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BPD发病率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rhEPO对宫内感染新生大鼠肺部病变的作用,以期为rhEPO防治BPD的应用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回顾调查分析 目的: 回顾性研究早产儿入院后不同时间使用rhEPO对 BPD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 1分组: 对照组:随机选取住院期间无使用rhEPO的早产儿; 调查1组:生后10天以内开始使用rhEPO的早产儿; 调查2组:生后超过10天才开始使用rhEPO的早产儿。 2方法 2.1对比三组患儿 BPD发病率; 2.2比较三组患儿临床资料,如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小于胎龄儿;母亲孕期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宫内感染,以及产前激素的应用。出生史包括:胎膜早破、出生1分钟 Apgar评分;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7天;有无使用nCPAP及吸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输血次数、rhEPO治疗起始及持续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肺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生后28天后死亡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 1三组患儿出生基本情况比较 调查期间共收治早产儿2685例,纳入调查的早产儿共占所有早产儿10.57%。对照组85例(男性46例,女性39例),平均胎龄30.39±1.66周,体重1290.99±273.67g,1分钟 Apgar评分7.53±1.91分,住院期间平均输血次数2.24±1.62次;吸氧时间163.37±197.37h。调查1组102例(男性64例,女性38例),平均胎龄30.23±1.76周,体重1321.27±244.19g,1分钟 Apgar评分7.81±1.41分,住院期间平均输血次数1.51±0.17次,吸氧时间157.75±228.74h。调查2组97例(男性65例,女性32例),平均胎龄29.95±1.88周,体重1307.63±296.14g,1分钟 Apgar评分7.69±1.64分,住院期间平均输血次数2.16±0.18次,吸氧时间181.10±205.12h。各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 Apgar评分以及住院期间吸氧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1组患儿住院期间平均输血次数较其余两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1组与调查2组两组 rhEPO使用起始时间分别为6.03±2.75天、20.24±9.37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构成比较 本研究中纳入胎龄≤28周早产儿分别占三组研究患儿的9.41%、8.82%、18.56%;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分别占三组研究患儿的11.77%、10.78%、14.43%;三组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三组患儿 BPD发病率比较 三组患儿 BPD发病率分别为29.41%、14.71%、28.87%,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对比,调查1组分别较对照组及调查2组 BPD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 4三组患儿住院期间治疗措施计数资料比较 患儿住院期间治疗措施如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机械通气≥7天以及使用nCPAP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三组患儿围产因素计数资料比较 本研究中三组患儿男性比例、剖宫产率及产前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GDM、产前激素使用、胎膜早破、宫内感染、IUGR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三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比较 三组患儿住院期间 NRDS、肺炎、PDA、ROP、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败血症、NEC等发病率及生后28天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早产儿生后10天内使用rhEPO(250IU/Kg.次,每周三次,至少持续两周)可以降低BPD发病率; 2早产儿生后10天内使用rhEPO治疗(250IU/Kg.次,每周三次,至少持续两周)可以减少住院期间输血次数; 3早产儿生后10天内使用rhEPO治疗(250IU/Kg.次,每周三次,至少持续两周)无增加住院期间ROP风险; 4仍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第二部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宫内感染后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防治作用 目的: 1构建宫内感染后新生大鼠BPD的动物模型。 2探讨产前及生后应用rhEPO防治宫内感染后BPD的作用。 方法: 1分组及给药方法: 孕龄20天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4组,A、B组每组5只,C、D组每组4只。母鼠分娩新生大鼠,记为第0天(P0)。 A组:对照组,孕20天、21天孕鼠连续两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约1ml; B组:宫内感染组,孕20天、21天孕鼠连续两天腹腔注射LPS2.5mg/Kg.d(约1ml); C组:宫内感染+产前rhEPO治疗组,孕20天、21天孕鼠连续两天腹腔注射LPS2.5mg/Kg.d,每次注射LPS后随即腹腔注射rhEPO3000 IU/Kg.d。 D组:宫内感染+新生大鼠生后rhEPO治疗组,孕20天、21天连续两天腹腔注射LPS2.5mg/Kg.d。 A、B、C组新生大鼠生后P0、P3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组新生大鼠生后P0、P3腹腔注射rhEPO3000 IU/Kg.d。 2标本采集:各组新生大鼠P1、P7、P14随机抽取新生大鼠乙醚过量处死,迅速取出肺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 3观察指标及实验方法: 3.1记录并比较各组新生大鼠P1、P7、P14的体重、肺重及肺重/体重变化。 3.2病理检查 3.2.1胎盘HE染色:应用HE染色,观察正常组及宫内感染组胎盘病理变化; 3.2.2肺组织HE染色:各组各时间点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特点,并比较辐射状肺泡计数(RAC); 3.2.3肺组织免疫组化:各组各时间点新生大鼠肺组织NF-kB 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通过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比较NF-kB P65表达情况。 结果: 1一般情况 A组(对照组)孕第22天(足孕龄)分娩53只仔鼠,存活51只(2/53)。B组共分娩足孕龄仔鼠51只,存活46只(5/51),C组分娩足孕龄仔鼠50只,存活47只(3/50),D组分娩足孕龄仔鼠52只,存活48只(4/52)只。四组孕鼠均无死亡,宫内感染孕鼠所分娩的新生大鼠不同程度出现全身皮肤青紫、活动度下降及体重轻等。四组仔鼠均仅有少数死亡,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新生大鼠生后体重、肺重、肺重/体重变化 B、C、D组新生大鼠生后P1、P7体重均较A组轻,但C、D组新生大鼠P7体重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P7肺重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后各组P14体重及肺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各组各时间点肺重/体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病理检查 3.1胎盘病理检查: A组正常孕鼠胎盘病理检查显示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B组宫内感染孕鼠胎盘病理检查可见:胎盘内血管充血,渗出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3.2肺组织HE染色及RAC: B组新生大鼠肺组织出现肺泡数目、肺泡膈减少及结构简单化等类似BPD病理改变。B组RAC较A组减少,C、D组肺泡发育改善,RAC较B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7、P14两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肺组织NF-kB P65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比较: B组新生大鼠肺组织NF-kB P65表达较A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NF-kB P65表达也较A组增多,但较B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通过孕20、21天大鼠腹腔注射LPS能够建立宫内感染大鼠模型,且可能使新生大鼠肺泡发育抑制,导致了类似BPD的病理变化。 2宫内感染后,新生大鼠肺组织中NF-κBP65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宫内感染后NF-κBP65在新生大鼠肺部病理改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3宫内感染后产前予rhEPO干预,可降低新生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表达,改善肺泡发育,提示宫内感染后产前rhEPO干预对新生大鼠肺部病理改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4宫内感染新生大鼠生后予rhEPO干预,可降低新生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表达,改善肺泡发育,表明宫内感染新生大鼠生后rhEPO干预对肺部病理改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