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对价值理性这一学术概念进行历史回溯与概念重构。通过对学术界价值理性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反思,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需要,将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界定为“价值合理化的形式与能力”。相对而言,韦伯的价值理性概念只强调对精神价值的无条件追求,不重视价值实践与价值判断领域理性的运用,是一种不彻底的价值理性。康德的实践理性只重视实践的正当性原则的普适性,而忽视了价值实践的复杂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价值理性。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价值理性对于我们的价值生活到底有什么用。论文提出,价值理性对于价值来源、价值秩序、价值实践和价值判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价值来源上,学术界已有理论认为价值有两个来源:权威的来源和文化的来源。透过价值理性的视角,我们认为还有价值的主体来源,比如同情心、羞耻心等价值品质都被自然科学证明了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在价值秩序问题上,价值理性的立场认为,在价值冲突中,源自主体的价值优先于源自社会的价值,源自社会的价值先于源自权威的价值。在价值实践问题上,本研究提出价值实践需要具有主体性和需要注意目的和手段关系两个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则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价值实践。在价值判断上,我们认为做出相对科学的价值判断要基于正确的事实判断和公允的价值标准。 第三部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着重分析价值理性对于教育而言有何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培育。传统的价值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品格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在分析、反思价值教育传统方法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三种模式共同的不足就是缺乏对“价值”概念的界定。通过概念分析,论文认为价值这个概念包含了两个部分:客体的价值和主体的价值。客体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主体的价值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目标价值、方法价值和本体价值。目标价值是主体基于自己正当性需求提出的目标;方法价值是主体通过正当的方式来实现目标;本体价值是主体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以及值得主体无条件追求的对人类而言有积极意义的目标和原则(真、善、美、自由、尊重等)。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价值适合采取不同的价值教育模式,本体价值适合品格教育模式,目标价值适合价值澄清模式,方法价值适合认知发展模式。价值的不同来源也对价值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主体来源的价值(同情心和羞耻心)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之上,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来唤醒。第七章提出通过反思的路径来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反思主要包括对比的反思、质疑的反思、对话的反思和艺术的反思四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