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CT是肺癌、食管癌诊断和术前分期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本课题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纵隔病理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灌注参数和形态学特征以及与淋巴结良、恶性的相关性,以期提高肺癌和食管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方法:65例初诊肺癌或食管癌患者,首先进行胸部平扫;之后,选择靶平面进行灌注扫描和80s延时期全胸部扫描。灌注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40毫升,延时8秒,开始持续20秒的连续多层动态扫描,每秒1层,重建出80幅图像。对72枚病理性淋巴结,使用专用的CT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纵隔淋巴结感兴趣区的各个参数值,对图像进行定量测量,感兴趣区用手动画出。评价病变形态表现特征、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相关灌注参数,如血流量(BF)、相对血容量(rBV)、平均灌注量(AP)、峰始时间(TS)、达峰时间(TTP)和增强峰值断(PE)等,并进行评价。
结果:常规CT平扫,纵隔病理性淋巴结短径的大小与纵隔淋巴结良恶性之间无相关性,经检验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X2=0.428,P>0.05);增强CT扫描纵隔病理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组的80s增强CT值中位数均高于非转移组,经检验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t=0.284,P>0.05),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组的PE(△Hu值)明显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经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2.294,P<0.05);在纵隔病理性淋巴结无钙化、囊性变、液化坏死区选取ROI,得到各ROI的BF,rBV,AP,TTP,TS,PE等灌注参数,对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淋巴结的各灌注参数值分别进行t检验,得出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组的BF明显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经检验两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t=38.52,P<0.01),rBV,AP等灌注参数值明显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经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87和3.12,P<0.05)。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组的中位TTP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中位TS等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经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364和0.425,P>0.05)。若以BF大于或等于两组中位数的均数62.4ml/min/100ml为转移性淋巴结,则纵隔病理性淋巴结的诊断敏感性为84.78%,特异性为80.77%,准确性为78.95%。
结论:根据纵隔病理性淋巴结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和延时增强表现,可推测组织微血管密度特征,进而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其良、恶性。灌注CT可以提高纵隔良、恶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并且定位准确。提示临床医师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探查手术。灌注参数中,BF是评价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的敏感指标,rBV和AP有临床诊断意义,而TS、PE和TTP无明显临床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