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现象,不少学者从分权视角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方政府相对绩效评估对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但在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使得各大经济体内部一体化趋势加强的今天,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的中国,却可能因为地方政府的竞争而存在非一体化的风险。愈演愈烈的地方政府竞争风险会造成区域间的市场分割,市场分割会限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范围,以至于制约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长远的技术进步。如果我们将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对内开放,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震荡看成是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外部冲击。现有的关于对内、对外开放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较少有考虑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以对内、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波动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国内市场一体化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试图解析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国内市场一体化整合和外部经济冲击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怎样的影响?2、这种影响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又是什么?显然,这一研究视角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针对中国国内市场整合与外部经济冲击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现实,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评论,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了有助于问题研究的理论假说,并练出了相关联的经验假说,利用我国1985—2012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二者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综述学术界有关国内市场一体化、外部经济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主要文献,并作出相应地评说;第三章至第五章围绕上述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模型构建、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从对内、对外开放变动的视角探寻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考察对内、对外开放的波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大小与方向;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基于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发现近三十年全国和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提升;运用相对价格法对市场一体化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国内商品市场总体呈现不断整合的态势;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外部经济冲击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分区域的对比发现外部经济冲击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根据距海岸线的距离递减。第二,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外部经济冲击均是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因素。在控制了其他影响技术水平的因素后,国内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外部经济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地阻碍作用。第三,外部经济冲击不仅会通过贸易、资本、金融和预期的传导渠道直接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还会通过影响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产生间接作用。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外部经济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同时,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变量对当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征。第四,鉴于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外部经济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负向影响,为了又好又快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地区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应该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市场的整合和防范外部经济的较大冲击。区际间市场分割带来的效率上的巨大损失,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蕴含着巨大的区际贸易潜力,所拥有的区际分工和贸易优势目前远未得到充分利用。外部经济的波动对生产效率的负面影响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的经济预警机制尚不完善,对外部经济波动的抵御能力有待增强。本文可能存在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视角出发将国内市场一体化、外部经济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中进行分析。二、探讨性地修正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度指标,对外部经济冲击度指标进行了重新的核算,以说明外部经济波动对一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三、在实证方面将样本的时间长度尽可能的进行了拓展,以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跨度内考察解释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解释变量传导的滞后性,将解释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未来期影响做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证实一个经验猜想:市场一体化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即期存在,而且对未来期也存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