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胶质瘤。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疗效有限,患者死亡率高,预后极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分子靶向治疗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作为B7家族分子成员,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GBM肿瘤组织和细胞可以特异性表达PD-L1,但炎症调控PD-L1在GBM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GBM细胞株及GBM患者原代肿瘤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炎性介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GBM细胞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IFN-γ调控GBM细胞PD-L1表达的具体机制及PD-L1在GB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靶向PD-L1的GBM治疗策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1)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GBM细胞株及GBM原代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水平。(2)给予IFN-γ(50 ng/m L)刺激GBM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流式细胞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BM细胞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3)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FN-γ调控PD-L1过程中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水平。(4)应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方法敲低GBM细胞PD-L1的表达。(5)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及CFSE(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 amino ester)标记法检测GBM细胞的增殖能力。(6)应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GBM细胞的迁移能力。(7)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BM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8)应用SPSS 22.0和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经过三次重复实验验证。两组间的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BM细胞株及GBM原代肿瘤细胞均表达PD-L1。(2)给予IFN-γ刺激后,GBM细胞PD-L1的mRNA、表面蛋白和总蛋白表达水平升高。(3)IFN-γ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GBM细胞PD-L1的表达。(4)使用shRNA方法可以敲低GBM细胞PD-L1的表达水平。(5)敲低PD-L1在GBM细胞中的表达后,GBM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降低。给予IFN-γ刺激后,GBM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6)敲低GBM细胞中PD-L1的表达后,CDK4、CDK6、MMP2、Vimentin在GBM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下降。给予IFN-γ刺激后,GBM细胞中CDK4、CDK6、MMP2及Vimentin表达水平降低。结论:(1)IFN-γ可以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GBM细胞PD-L1的表达。(2)PD-L1通过调控CDK4、CDK6、MMP2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促进GBM细胞的增殖及迁移。(3)IFN-γ对GBM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