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阵列技术在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耳聋是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可导致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为1-3‰;我国每年有3万左右聋儿出生,其中大部分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聋病因复杂,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文献报道,60%的耳聋患者为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性耳聋中,70%为非综合征型耳聋,30%为综合征型耳聋。非综合征型耳聋的相关基因很多、突变谱广,迄今为止,140多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座已被定位,80多个基因已被克隆。国内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常见的致病基因有GJB2、SLC26A4、GJB3、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等。基因诊断是目前诊断非综合征型耳聋的主要方法。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了悬浮阵列技术在基因检测中具有高通量、高重复性、操作简便等许多优点。此外,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为遗传性耳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标基因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可以实现所有耳聋相关基因的一次性检测。本论文即基于悬浮阵列技术建立非综合征型耳聋4个常见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的20个突变位点的一次性检测技术,实现耳聋热点突变的快速检测。利用悬浮阵列技术并结合目标基因捕获-高测序技术来探索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基因诊断方案,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及生育指导。
  目的:基于悬浮阵列技术,建立一种可在单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4个常见致聋基因、20个突变位点的快速分子诊断方法。利用建立的悬浮阵列技术结合目标基因捕获-高测序技术来探索非综合征型耳聋经济有效的基因诊断方案,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及生育指导。
  方法:1.选取1例经测序证实无基因突变的听力正常对照者、30例已知基因型患者的基因组DNA,建立耳聋悬浮阵列技术的检测平台,检测4个基因20个突变位点: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c.109A>G,c.176-191del16,c.35delG,c.512insAAGG;GJB3基因:c.538C>T;SLC26A4基因:IVS7-2A>G,c.2168C>T,c.1229C>T,c.1975G>C,C.1226G>A,c.2086C>T,c.754T>C,c.1174A>T,IVS15+5G>A,c.1693insA,c.2027T>A;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m.1555A>G,m.1494C>T。应用建立的悬浮阵列技术随机检测160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标本,同时以临床常用的晶芯TM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盒及Sanger测序对比实验。
  2.收集2011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及耳鼻喉专科门诊并临床拟诊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标本共316例标本。我们对这些患者分三个步骤进行基因检测评估:第一步,首先采用新建立的悬浮阵列技术对患者进行4个常见基因20个突变热点的检测;第二步,对悬浮阵列技术检测到GJB2和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的患者,采用Sanger测序对GJB2和SLC26A4基因进行测序,寻找该基因的另一致病突变。第三步,经悬浮阵列技术检测和Sanger测序均未能确诊的患者,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进一步寻找致病突变,首先以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panel1(包含18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的82个已知突变位点)检测,再随机选取15名患者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panel2(包含215个已知的遗传性耳聋基因,其中有88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和127个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检测。
  结果:1.建立了针对中国人群4个常见致聋基因20个突变热点的基因检测方法。2.对316例拟诊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悬浮技术检测,共检出161例有基因突变,其中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65例,突变阳性率为50.9%,诊断率为21.2%。3.对悬浮阵列技术检测到GJB2或SLC26A4基因为单杂合突变的患者,采用Sanger测序对该基因进行测序,18例得到补充诊断,诊断率提高到26.9%。4.未得到确诊的229名患者,采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18个基因82个突变位点的检测,检测到5个基因10个突变位点,可对2名患者确诊,将诊断率提高到28.2%。在229名患者中随机选取15名患者进行215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检测,在14名患者中检测到12个基因18个可疑致病突变。
  结论:1.成功建立了针对中国人群4个常见致聋基因20个突变热点的悬浮阵列技术检测方法,该技术具有高通量、高效能、低成本、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大范围推广,有望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耳聋基因检测工具。2.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覆盖率高的优点,可以弥补传统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技术的不足,是发现罕见突变及新致病突变的有力工具。3.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既保留了热点突变筛查的高效、快速、低成本、准确等优点,又弥补了非突变热点在耳聋人群易漏诊的缺点,并可发现新的致病突变,提高了耳聋基因诊断率。为临床耳聋诊断工作提供了一套可选的技术方法,更好地进行遗传性耳聋的防治及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同时也为进行耳聋致病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并且气流受限具有持续性、不完全可逆性。因COPD造成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和反复急性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目前此病已居全球疾病死亡原因的第4位,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此方面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以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严重程度、提高运动耐力与生活质量为目的做好
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对lncRNA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骨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lncRNA在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骨分化功能在骨质疏松症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背景及目的: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的方法,肺癌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据报道,57%的肺癌患者都会自发转移,并且能够影响各个组织与器官。肺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亚型:一种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 NSCLC ),另一种是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 SCLC)。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普遍的类
研究背景及目的: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患者被确诊肺癌时常因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肺癌的转移或复发是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靶向药物使肺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于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期及生存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善。众所周知,对因治疗是控制疾病的根本,而肺癌发生发展的本质是多因素导致基因的
学位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于内皮损伤和内皮下脂蛋白滞留引发的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疾病,尤其是在血流紊乱部位动脉损伤最为严重,是导致心肌梗塞、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AS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导致AS的发生,除此之外,机体代谢障碍、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等也被认为是导
目的: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是一种罕见的难治性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生理性修复术以及解剖学矫治都有着较高的近远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目前小样本的研究报导各不一致。本荟萃分析旨在通过现有的临床证据,评价不同外科治疗策略治疗ccTGA的中远期预后。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三大数据库,按照严格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并
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的PML-RARα融合基因分子检测可以证实基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或凝血障碍筛查对APL的假定诊断。同时,使用RT-qPCR连续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水平可以监测最小残留病(MRD),用于记录白血病负担并最终确认分子缓解。基于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物的RT-qP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系细胞的免疫表型异常,探讨流式细胞学(两个积分系统)对于MDS诊断和预后的作用。  方法:盲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8月以血细胞减少起病的病例,均以相同抗体模板标记骨髓细胞表丽抗原、相同实验条件获取流式数据,并以相同标准分析骨髓各系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其中最终确诊MDS的为226例,统计病例的流式免疫表型特点、染色体核型、血常规结果,以其他非MD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在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在全身恶性肿瘤中所占比率约为1%。TC的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及髓样癌。但近年来TC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趋势,近30年以来,TC发病率已经升高接近3倍,2015年中国新发TC发病率达到90例/10万人,并且晚期难治性TC患者数量亦呈现逐年增多趋势。  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及大气污染日益加重、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逐年加速上升趋势。在2017年第十四次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郝捷院士代表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肿瘤的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中国肺癌发病率在男性中位居首位,女性中位居第二位,肺癌死亡率男、女性均居首位,占前7位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1.68%,而且四十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男、女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