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濒危或消亡现象自古有之,但全球一体化加快了部分语言消亡速度,这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的报告称,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一半的语言处在危险之中或濒临消失。语言濒危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突出现象,对语言及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濒危语言现象日益成为国内外语言文化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濒危语言学说成果的介绍,濒危语言的调查和记录、个案分析,还是具体的抢救和保护行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濒危语言研究已经成了当前语言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政治关注的前沿问题。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立论基础是语言多样性思想。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在语言濒危现象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语言危机的背景下,对语言多样性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类语言文化的学者们开始引入生态学的概念,即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强健,其结构也越稳定。相反,物种单一化不仅会导致物种的灭绝,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系统。以此类比,假如人类只使用一种语言,我们的世界将呈现出一种单一的、全球性文化,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世界濒危语言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语言濒危的生态因素,探讨了濒危语言所潜藏的重大语言学价值及文化价值,紧接着提出了一些对濒危语言的挽救与保护策略,最后对濒危语言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反思与展望。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从理论上讲,把语言的多样性比附于生物的多样性仍缺乏足够的根据,把语言的多样性等同于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有争议的。语言毕竟是不同于生物的一种社会现象,同使用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比生物更为复杂的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但毋庸置疑的是,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极大地拓宽了语言学本身的研究领域,也使得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参与了进来,与语言学家们一起,以生态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点,共同研究人类语言文化的生态问题。可以预见,通过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这一交叉学科将会有力地推动语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