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了解上海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qnr基因的分布以及Ⅰ类、Ⅱ类整合酶基因的存在情况,研究上述细菌中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阐明质粒介导的水平传播在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收集该院05年临床分离的153株大肠埃希菌和157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在VITEK系统上筛选ESBLs,再用CLSI纸片法确证。收集上海四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的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其中产酸雷伯菌4株)对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1)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进行鉴定,用微量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qnr基因筛选;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Ⅰ类、Ⅱ类整合酶基因检测;4)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的检测;5)采用荧光标记测序法对qnr基因阳性菌株的qnr基因以及Ⅰ类整合酶基因进行测序;6)采用接合试验对qnr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耐药质粒水平传播的研究;7)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接合子的稳定性试验。
[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喏酮类等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平均在60%以上。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阳性率分别为49.0%和33.1%。在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有3株携带qnr基因,其中1株为大肠埃希菌,占0.37%,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39%;在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检出105株细菌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其中72株为大肠埃希菌,占53.33%(72/135),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5.93%(33/59),其中携带II类整合酶基因3株,全部为大肠埃希菌,此3株同时携带I类整合酶基因并产ESBLs;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基因且呈多重耐药;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都携带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 TEM基因型,都不携带CTX-M基因型,其中2株携带SHV基因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可证明qnr基因位于Ⅰ类整合子上;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的接合试验均成功,qnr基因在接合子中相对稳定。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而且产ESBLs菌株高于非产ESBLs菌株。因此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ESBLs的发生率,避免多重耐药的常见菌在院内传播。对所收集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并不高。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为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且呈多重耐药菌株。Qnr基因位于Ⅰ类整合子上,可以通过质粒介导的水平传播,在接合子中是相对稳定。Qnr基因的水平传播对临床细菌的喹诺酮耐药有重大意义,它可以跨种属广泛传递,导致耐药性播散,因此,检测qnr基因,掌握本地区qnr基因的流行情况是十分必要的,临床医学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控制质粒(qnr)介导的喹诺酮耐药菌株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