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通过内皮细胞源性外泌体介导DLL4/Notch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后血管生成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补阳还五汤(BYHWD)是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7味常见中药组成的复方,是清代《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治疗脑卒中(俗称“中风”)的经典名方。现代临床常用BYHWD治疗中风后遗症,即中风后出现的口眼歪斜,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甚至偏瘫等症。为了进一步探究BYHWD药效机制,本实验选取了外泌体这一关键细胞间信号传递因子,研究BYHWD是否通过外泌体转导在体内发挥其药效作用,为中医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SD大鼠中风模型建立: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传统线栓的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堵塞模型(MOAC)。造模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MCAO)、中药组(BYHWD),并同时设立空白组(Con)作为对照。使用BYHWD药物提取液按照18g/kg/d灌胃标准对BYHWD组灌胃治疗,其余饲养条件相同。在造模第7天处死各个组大鼠共40只,检测造模成功相关指标,包括:神经功能评分指标(NS)、脑梗死体积(IV%)。
  2.补阳还五汤治疗CIS后大鼠脑梗相关指标评价:制备相关病理切片;对脑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炎症因子NF-κB、TNF-α的免疫组化染色(IHC),并进行ImageJ图像定量分析;HE染色观察梗死区脑组织病理变化。
  3.外泌体对BYHWD治疗CIS效用机制研究:使用透射电镜(TEM)、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NTA)和免疫蛋白印迹(WB,Western Blot)鉴定从大鼠血清中提取出的外泌体;WB检验各组DLL4蛋白表达情况;使用液相串联质谱(MS)分析BYHWD组和MCAO组外泌体差异蛋白表达;定量PCR检测Notch、VEGF通路相关基因HES1、DLL4、VEGF-A和RAP1A表达量变化。
  4.体外实验验证外泌体是否来源于内皮细胞:使用BYHWD干粉剂培养内皮细胞,寻找最适药物浓度;WB检验BYHWD组外泌体和Con外泌体中DLL4表达量;
  结果:
  1.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TTC染色,结果显示:大鼠MCAO造模成功,脑梗死面积均在37%以上,符合造模成功评判标准,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炎性因子指标结果显示:BYHWD组大鼠脑组织炎症侵袭程度低于MCAO组和Con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TEM、NTA和WB鉴定结果显示,提取出的样品符合外泌体鉴定标准;WB验证各组DLL4蛋白表达结果发现,BYHWD组DLL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MCAO组和Con组,灰度值差异使用ImageJ软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分析结果显示,BYHWD外泌体与CIS后血管生成相关通路如Notch、VEGF等有密切联系;使用PCR验证BYHWD外泌体mRNA发现,BYHWD组的DLL4基因表达明显低于Con和MCAO。BYHWD组的HES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Con组,与MCAO相比无显着差异,DLL4与HES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Notch通路密切相关,证实了MS分析结果。另外,BYHWD组的VEGF-A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二组,与MCAO相比最为明显。VEGF-A基因的表达在BYHWD组最高,MCAO低于Con。同时,BYHWD组RAP1A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Con,低于MCAO组,RAP1A基因表达异常升高与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等有关。使用SPSS17.0分析数据结果发现,以上数据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体外实验验证结果:BYHWD提取液培养内皮细胞最适药物浓度为0.25mg/ml;WB检验出BYHWD外泌体DLL4含量低于Con组,同体内结果相一致。灰度值使用ImageJ软件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BYHWD在临床上应用于中风已达数百年,作用机制研究多为发挥脑保护作用等方面。本实验证明了BYHWD可以影响CIS损伤后血管生成,其中内皮细胞源性外泌体起到了调节介质的作用,可能与外泌体被证明的细胞间信息交换和载药功能相关。然而,BYHWD中起主要作用的药效成分尚未明确,此问题较为突出,是我们的下一步研究重点。
  结论:
  在MCAO大鼠模型上,BYHWD对CIS脑损伤具有明确的降低炎症水平,缩小脑梗面积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BYHWD影响内皮细胞源性外泌体介导DLL4/Notch通路发挥损伤后血管生成有关。同时,DLL4与VEGF-A表达上调,可能为Notch通路与VEGF通路协同作用。以上结论为BYHWD治疗CIS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目的: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儿童抵抗力降低,从而延生其他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西医治疗缺铁性贫血多采用口服及静脉补充铁元素的方法,用药周期长,且伴有不良反应。导师刘晓萍主任医师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参归颗粒,通过益气补血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缺铁性贫血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鼠体重、行为学改变及检测血清中细胞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孟河医派关于泄泻的医案,建立相关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所收集医案进行反向数据挖掘,总结孟河医派治疗泄泻的证治方药规律,为中医临床、科研提供思路。  对象:资料来源于孟河医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传承者的医案资料,搜集、整理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在线馆藏图书、以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中孟河医家关于“泄泻”的医案、医话、医论
学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活血柔络补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2~3期(镜下病理改变多为:小动脉玻璃样变、基底膜缺血性皱缩、球囊粘连、球形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慢性缺血性病变为主)中医证属脾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病例选取2018年06月-2019年06月于陕西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符合相应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慢性肾脏病2~3期患者50例,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扁桃体炎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通过检索2000~2020年发表在国内外各大期刊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研究,初步获得可能符合本次研究所需的文献。严格限制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电子和手工相结合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确定最终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文献40篇,并对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Jad
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丹参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ox-LDL/LOX-1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将40只清洁级Wistar健康雄性大鼠,体重体重(100±10)g。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空白对照组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喂养高脂饲料。从实验第一周开始,中药组每日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和中药(8g/kg/d)灌胃。
目的:评价使用二陈泻心方的两种将息法对代谢综合征(MS)之胃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以便为治疗MS提供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的方法。  方法:将80例符合中医胃肠湿热证的M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生活干预和二陈泻心方的免煎颗粒剂口服;A组则使用将息法A(即:分别于晚18、22点,开水冲服二陈泻心方之免煎剂1/2剂;普食,并禁食晚餐,即仅进食早、午餐,进食总热量控制在原来的6
目的:用RCT的Meta分析方法评估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再灌注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再灌注后无复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依照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系统评价方法,划定合理的纳入、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再灌注后无复流的RCT,数据库包含:CNKI、万方数据库、VIP、CBM。严格根据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
目的:本课题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设置临床对照组和临床观察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NSE浓度变化,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评价补肾填精益髓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0例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及脑出血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为临床对照组28例和临床观察组29例,3例患者在试验期间脱落。对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西医常规及基础疾病治疗,观
学位
目的:观察枣仁宁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的患者,进一步确定其临床疗效,并依据中医药相关理论,探讨枣仁宁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的机理,丰富临床治疗经验,为拓展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提供帮助。  方法:收集2018年03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门诊或住院病房就诊的临床符合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诊断的患者。将60例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加味消水圣愈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的纽约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LVEF及BNP水平、6min步行实验等方面的作用,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80例患者,按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