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中的显化一一以《浮生六记》的三个译本为例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普遍存在于翻译过程中,是译者有意识使用的一种翻译手段。本文在此主要研究译者如何实现显化;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显化处理方式是否相同,尤其在进行语用显化时,译者如何对文化信息进行处理;译者使用某种显化策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显化策略对译文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以Klaudy对显化的分类为标准,对《浮生六记》的三个译本(林语堂的译本,ShirleyM.Black的译本,LearnardPratt&ChiangSu-hui的译本)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在显化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林语堂既注重对内容的显化又注重对语言形式的显化,其在显化时直译、意译兼而用之,有时用目标语中的意象代替原语中的意象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及流畅性。ShirleyM.Black在翻译时既使用显化又使用了隐化,他对故事中两夫妇之间的感情生活给予显化,而对山水歌赋之类的描写进行省略。他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倾向于采用释义、改述的方式,并且尽量淡化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表述。LearnardPratt&ChiangSu-hui更注重内容上的忠实,在进行语用显化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作为解读背景使原文语义得以显化。他们在译文中通常选择直译加注的方式对具有文化特色的词、现象或风俗描写进行显化,所以大量的注释成为其译本的显著特点。
  本文认为三个译本在显化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是由不同译者各自的翻译目的所致。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的使用。林语堂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在翻译中对原文的内容和语言的美学效果都给予显化。ShirleyM.Black聚焦于作者夫妇的感情生活,所以译者在夫妇感情方面进行显化,在写景抒情方面进行省略。LeonardPratt&ChiangSu-hui更重视原文内容的忠实呈现,他们把中国文化作为背景知识给予介绍,目的是使目标读者正确把握和理解原文信息,所以大量的注释成为他们译本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不同的显化策略是为不同的翻译目的服务的,三个译本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社会背景和读者期待,选择了不同的显化策略,取得不同的翻译效果,实现了各自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调和目前翻译标准中存在的多元与统一的矛盾。为此,文章首先对西方和国内主要翻译理论流派的研究范式和历史演进作了回顾;对中西翻译理论结合及各家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探讨;并在众多的翻译理论流派中梳理出两个有代表性的流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在翻译标准方面,语言学派追求"一元性"的"等值转换"规则;文化学派倾向于"多元化"。于是这两大派之间就产
学位
众所周知,在日本文坛之中,太宰治可谓是颓废派的代表人物。其经历五次自杀,最终以此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度过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复杂一生,并留下了与自我人生密切相关的众多作品。即使在身故后的数十年,太宰的作品仍然受到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喜爱,带给他们深远的影响。  笔者对太宰治的认知始于几年前,在《丧失为人的资格》读后感慨万分,遂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两三年里,通过大量阅读太宰的作品,逐渐对太宰其人
学位
期刊
会议
期刊
会议
会议
期刊
教材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国家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实施,教材的选择和使用逐步向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方向发展。教材《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随即应运而生,并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  由于与之相关的研究多属理论和内容评介,而对教材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有关教材在某个地区的适应性实证研究则相对匮乏。因此,本文依据教材评价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出发,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
学位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更多地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国际众多知名翻译理论家如安德烈·勒费弗尔、巴斯纳特等着于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来研究翻译。勒费弗尔在他的代表作《翻译、重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控》中提出,翻译就是通过改写而对各种文本进行的操纵。翻译中的改写,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为某种权利服务,并反映出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与此理论相一致,女性主义翻译学家也同样提出,翻译是某个体带着某种目的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