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本管理的视角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壮大,数量、办学规模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办学体制、发展阶段等存在不同,民办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管理特征。本研究聚焦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力图理清民办教师队伍的内涵特征和管理逻辑,调研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探索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的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为三类:一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政策环境以及发展趋势是什么?二是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特征、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其理论根源是什么?三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如何?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校本管理为概念工具,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入手,以当前民办高校及其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什么、理论层面上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逻辑应如何、现实层面上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怎么样、数据分析层面上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怎么应对等为逻辑线索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是:首先,通过文献搜集研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宏观层面的政策环境,梳理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的变化历程,研究了近20年来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出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成效、发展特征和经验教训。然后,运用社会学职业分化理论、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等学科理论,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目标,提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定位,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内容框架以及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特征。接着,结合校本管理理念和理性选择理论,确定调查问卷编写的基本维度,编制反映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的调研问卷。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了解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对问卷调查数据量化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归纳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子,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实证变量之间影响力的大小,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运用聚类分析法统计民办高校存在的教师群体,并验证不同影响因子对他们的影响力大小;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通过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政策环境日趋规范。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制度困境,需要学校调整管理理念克服路径依赖,并围绕教师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发展措施。第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牵涉诸多价值主体与利益主体,管理者需要扭转利益分配格局,达到相对均衡状态。校本管理是民办高校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理念。第三,市场化运作下的公益办学是民办高校组织的结构特征,民办高校教师同样是学术职业,与公办高校教师的价值一致,需要获得更多的内在认同感,以激发他们的发展自觉。第四,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满意度一般,队伍的流动不均衡。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的管理环节,依然存在传统的“外控式”管理特点,院系分权以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需要调动。第五,量化研究发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公平竞争、人文关怀、物质保障、工作胜任和职业安全等五类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存在事业停滞型、事业迷茫型、事业奋斗型、事业稳定型等四种类型。第六,揭示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运行机制:即“公平竞争”是管理的制度设计,“人文关怀”是管理的价值取向,“物质保障”是管理的调控工具,“岗位胜任”是管理的需求尺度,“职业安全”是管理的筛选机制。针对以上分析和结论,本研究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第一,在民办高校层面,要围绕教师引进、使用、培养和考评等四个教师队伍校本管理内容,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施策。第二,在教师个人层面,民办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学术职业自觉,不断提升对民办高校的职业自信,不断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第三,在政府部门层面,要进一步维护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同等政策的落地落实,并加强规范和扶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发现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提出了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原则。二是在理论驱动下编制问卷,量化研究发现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五类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教师队伍存在的四种不同类型,并提出了分类施策的建议。三是将校本管理理论运用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归纳出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校本管理的运行机制。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人口膨胀、空间蔓延及机动化出行,居住功能与就业功能的空间分离及其带来的通勤问题已成为世界性城市管理难题。基于过剩通勤框架,开展职住关系与通勤绩效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城市通勤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国内研究数量有限且存在以下不足:对通勤绩效的评估尚不够全面深入,较少关注通勤空间组织的有序性;对通勤绩效的群体
学位
人口均衡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人口空间均衡是人口均衡的空间表现,也代表了我国政府和学者对人口发展的价值引导和理想追求。但当前学界对人口均衡及人口空间均衡的解释仍存在诸多困惑,就学术意义而言,人口空间均衡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其关键指标人口空间均衡度选取及量化不够成熟,其科学内涵也需更多的阐释和宣传。本文从人口空间均衡的概念和科学内涵出发,建构了人口空间均衡的理论模型,并以长三角为例计算了均衡
学位
本文基于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DID模型考察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标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水平,这一结论在大量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和管理效率提高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投资水平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投资水平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
期刊
辩证法从近代发展到当代,其形式、内容以及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思维的艺术”发展到“事情本身”的运动过程,辩证法实际发生着三个维度的结构变动。通过辨析“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在内在构成上的原则性差异无疑把捉到了历史辩证法之革命内容的密钥。首先,关于辩证法的现实性基础,黑格尔与马克思将其归为超越二元界限的“事情本身”。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还是“事情本身”的运动过程。这一主客统一的总体目标
学位
本文以潍县年画《大灶王》为研究对象,以民间艺术为本位,广泛借鉴图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采用“置入原境,建构谱系,以图释图,图文互证”的研究路径,把研究对象置于黄河中下游民间礼俗文化原境下进行考察,结合田野调研信息与文献资料,廓清了《大灶王》图像存在的文化原境和生成演变过程,解读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黏附性及其在文化原境下的意义变迁,进而对其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学位
电解水制氢将成为可持续清洁能源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但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的缓慢动力学阻碍了其商业化。开发兼具高活性、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催化剂是工业碱性水分解的一大挑战。通过表界面工程促进其催化活性是可行的方案。本文通过构建异质结构和掺杂工程,系统性地对过渡金属催化剂活性进行激活,并且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表界面工程提升HER和OER性能的内在机理。1.通过两步水热法在柔性石墨毡(
学位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微小的癌前病变到较大的腺瘤的进展涉及一系列机制,包括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和细胞周期检查点。不幸的是,由于我们对结直肠癌进展背后的分子机制了解不足,目前的治疗策略成功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了解结直肠癌发生的基本机制并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本论文中,我们发现纺锤体相关蛋白HAUS6在结直肠癌中具有促癌作用。与癌旁组织相比,CRC组织中HAUS6 m RNA和蛋白表
学位
2009年2月,《科学》杂志刊登了“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一文,标志着计算社会科学正式诞生。相比于传统社会科学,计算社会科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利用计算建模和大数据等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能够对传统社会研究方法无法应对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求解,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这样一门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学科,现有的研究主要将其视
学位
人类学对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部落等的研究,并非仅穷尽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而是通过这些概念的异同及其运作机制来理解其所在的社会。林耀华的乡村宗族、弗里德曼的财产宗族等都是通过宗族来理解南方汉人地方社会,以及更广范围的中国地方社会。本研究借助汉人宗族研究中的学术概念或研究对象的要素作为参照,从西南山地水家(水族)的节庆安排(水语“借”)和亲属关系实践(水语“怀奴”)等日常生活切入,通过梳理
学位
有机铅卤钙钛矿具有卓越的光电性能,如高的光吸收系数、长的载流子寿命和扩散长度以及低的缺陷密度,是近些年在光伏领域的明星材料之一。然而,钙钛矿具有内在的结构不稳定性,光照、掺杂剂等均可能对钙钛矿的结构稳定性与光电响应等宏观性质产生很大影响。钙钛矿结构和性能的不稳定性已经严重阻碍了该类材料的市场化应用。因此,深入研究钙钛矿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微观结构转变机制,对理解和解决钙钛矿材料的不稳定性,推进其市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