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地下火是发生在腐殖质和泥炭层的一种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仅占森林火灾总次数的1%左右,但是对森林的危害却是极大。森林地下火难判、难打、难清、难守一直困扰着森林消防工作人员,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森林火灾,在监测和扑救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大兴安岭是我国森林地下火的频发区域,本文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模拟点烧实验,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森林地下火的燃烧特征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地下火监测扑救对策。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控制点烧实验发现,森林地下火燃烧的整个过程并未有火焰和火星的出现,并且燃烧后的腐殖质呈现砖红色;根据燃烧前后的有机质含量可知塔头甸子和水湿地的地下火燃烧较为充分;地下火垂直燃烧的最高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其中以塔头甸子的腐殖质燃烧温度最高;不同地类和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最高温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不同地类的腐殖质垂直燃烧时由于受到可燃物中氧气含量的影响,都是当腐殖质粒径≤20目和≤40目时蔓延速度最快;农用地条件下的腐殖质粒径≤20目、≤40目、≤80目时蔓延速度都是最快的,其中以腐殖质粒径≤40目时垂直方向蔓延速度最快,为3.45cm/h。(3)地下火水平燃烧过程中近地表层的燃烧温度变化波动较大,深层腐殖质水平燃烧的最高温度则与水平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在同一地类下不同腐殖质粒径和深度对水平燃烧最高温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深度下不同地类和腐殖质粒径对水平燃烧最高温度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4)有坡山地、水湿地、无坡山地、农用地的腐殖质水平燃烧的近表层的蔓延速度较慢,深层的蔓延速度较快,且蔓延速度与深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塔头甸子的腐殖质蔓延则是近表层的蔓延速度要大于深层的;地下火水平燃烧的蔓延只受地类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5)地下火发生时引起地表温度的变化,因此监测地表温度是监测地下火的重要手段。当有坡山地的腐殖质燃烧深度大于19.87cm时,塔头甸子腐殖质燃烧时间大于16.90h时地表温度将与室温相同;当无坡山地的腐殖质燃烧深度为36.06cm、燃烧时间为28.05h时仍可以引起地表温度的变化。(6)针对森林地下火的监测和扑救一定要贯彻落实“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一旦拖延,地下火的监测将极为困难,扑救危险系数也会升高;挖掘防火沟是扑救地下火的主要方法,沟深0.5~2m或将泥炭或腐殖质层挖出直至出现矿质土层;同时还要做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准备,严防火后复燃,更要注意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