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分析的区域认知培养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E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被提出后,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大多数研究关注区域认知的教学策略,而针对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课堂中的培养实况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区域认知的内涵结构以及地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情况。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与结构进行梳理,结合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分析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符合新课改对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课堂分析。同时,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意见,对该体系的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得出一般情况下区域认知素养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其次,本文选取“一师一优课”平台中具有代表性的六节部优课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情况。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均衡。在一级指标的不同维度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侧重“认识区域”,而对“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在二级指标的不同维度上,“区域认知方法”下的“理性认知法”相比“经验认知法”更受教师重视。“区域认知能力”中“区域信息觉察能力”相比“区域空间特性觉察能力”更受教师重视;在三级指标的不同维度上,“推理空间特性的能力”“整合区域信息的能力”“评价区域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忽视。同时,本文结合TIMSS1995关于课堂公开谈话的编码体系,对教师在区域认知培养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频繁,其中以“师问生答”模式为主;在提问环节,以开放式问题为引,封闭式问题为主;在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上,忽视对学生“区域认知方法”与“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这与课堂观察的结果一致。最后,本文对高中生区域认知培养提出了三条优化策略,包括加强对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结构的学习;突出对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评价;设计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趣味性作为编写语言教材的原则之一,尤其是针对少儿的语言教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赫雷斯孔子课堂的中国教师团队,编写了一套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少儿汉语教材《十二色汉语笔记》,弥补了该地区缺乏本土少儿汉语教材的情况。编者依据当地教学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少儿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着力体现出该套教材的趣味性。该篇论文依托刘颂浩的趣味性研究框架,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套教材的语言趣味性
学位
趋向补语是一个很重要的语法点,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教材中趋向补语的编写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泰国人学汉语》和《体验汉语基础教程》(泰语版)这两套教材作为考察对象,从趋向补语在具体课文中的语法项目数量、重现情况、编排顺序和趋向补语在注释中的讲解内容、讲解方法以及趋向补语在练习中的题量、题型这些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文章使用了统计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经过全面考察和论证,得到以下结
学位
高一阶段以记叙文为写作教学重点,在记叙文写作中,人物描写又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着一篇记叙文的整体效果。但目前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对此尚未重视,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因此,本论文主要选取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人物描写进行研究。本论文借助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所在学校开学初高一学生记叙文人物描写的写作现状,发现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现存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不系统、缺少写作素材、特征选取不典
学位
口语测试在二语教学领域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口语成绩测试既能考察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口语产出能力,也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在目前的口语成绩测试题型中,“成段表达”是考察学生的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常见且分值较高的题型。本文对汉语教师在口语成绩测试“成段表达”题型中的评分结果与评分过程进行分析,以了解评分教师的评分现状及其特点,是否可以准确区分学生的语言水平。本文邀请10名汉语教
学位
趋向补语“V过来/去”的教学在初级水平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其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使得留学生使用趋向补语出现偏误的概率也很高。本论文以初中级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泰国学生使用趋向补语“V过来/去”出现的偏误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中泰教师教学“V过来/去”的案例进行分析,从教和学两方面来考察对泰国学生趋向补语“V过来/去”的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