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绿道融合地区各类资源,以文化内涵为导向能够形成地域特色。遗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绿道相结合是对其进行利用的一个模式。地处遗址环境的乡村,亟需规划出乡村绿道网络,将分散的遗址聚合,发挥遗址综合文化价值,增强地区文化自豪感。本研究以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例,以遗址保护作为研究视角,探讨乡村地区绿道规划的选线思路。基于背景和目标对研究区域进行界定并分析内部的现状资源,包括遗址资源、项目资源、产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道融合地区各类资源,以文化内涵为导向能够形成地域特色。遗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绿道相结合是对其进行利用的一个模式。地处遗址环境的乡村,亟需规划出乡村绿道网络,将分散的遗址聚合,发挥遗址综合文化价值,增强地区文化自豪感。本研究以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例,以遗址保护作为研究视角,探讨乡村地区绿道规划的选线思路。基于背景和目标对研究区域进行界定并分析内部的现状资源,包括遗址资源、项目资源、产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生态建设、游憩可达和遗址利用对其进行乡村绿道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对遗址保护和利用,需要首先识别遗址价值。本研究所明确的遗址价值是遗址区划内的关联价值,包括空间关联、历史关联、文化关联、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根据适宜性结果绘制绿道初步线路并进行比较,根据其连接性、可达性和乡土性特征对其进行评价统计,确定最终的绿道线路,形成“两轴—两环—四线”的空间结构。结合上位绿道将绿道分为三个等级,结合空间环境特征确定绿道类型,包括历史文化型乡村绿道、城乡发展型乡村绿道和农事体验型乡村绿道。按照等级—类型双因素对绿道进行风貌建设指引,根据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确定11个绿道驿站的位置,结合周边环境特征及资源明确驿站的特色和类型,分为文化科普型、农业体验型、观光游览型和经济发展型,并进行功能配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的遗址呈散点分布,具有类型多样、时代跨度大的特点。利用核密度工具得出遗址区划并进行价值识别,结果为纪南片区>雨台片区>董场片区>雷湖片区>枣林片区>草安片区,高等级遗址所在的区划价值明显高于一般等级遗址的区划。(2)水域对绿道建设是有益的,其中适宜性由高到低为河流>坑塘>湖泊。地区开发强度、文化内涵是影响绿道建设的重要因子,而生态河流的位置对于绿道的选线起到了决定作用。(3)乡村绿道线路确定为“两轴—两环—四线”的结构。绿道等级共有三个等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绿道类型分为三类:历史文化型乡村绿道、城乡发展型乡村绿道、和郊野游憩型乡村绿道。
其他文献
氮和钾是鲜食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是在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户们为了提高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常常过量施用氮钾肥,由于作物吸氮量较大,且氮肥不稳定,易挥发,土壤中氮肥残留量较少,钾肥残留量较多,连年的盲目施钾导致土壤中富含大量的钾元素。湖北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内土壤富钾以及氮钾肥不合理施用成为影响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鲜食玉米品
种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是提高水田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关紫云英或稻草与化肥不同施用量配施的效应已有大量研究。随着我国秸秆禁烧政策的实施,绿肥栽培与稻草还田联合应用越来越普遍。联合还田下的C/N比对微生物生长更有效,可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施用量,促进水稻产量。然而,关于联合还田与化肥减施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通过三个田间试验(种植紫云英后化肥的减施量、种植紫云英结合稻草还田后化肥的减施量,以及紫
在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区域风景也随之不断改变。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西陵峡风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基于地脉和文脉对这种因大型工程建设引起的风景变化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梳理,厘清工程前后的风景特质变化,将为西陵峡风景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从时空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陵峡风景营建,全面认识了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风景的发展演进特征,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和微观的风景感知视角来划定研究对象范围,
状态转换是光合生物快速响应波动光环境下维持光系统(PSs)间激发能平衡的一种重要光保护机制,这种机制由氧化或还原的质体醌(PQ)池诱导。在植物和绿藻中,细胞色素(Cyt b6f)可感知PQ池的变化并与一种特定的激酶作用,引发捕光复合物II(LHC II)运动。相比之下,蓝细菌状态转换虽被广泛研究,但涉及藻胆体(PBSs)内部的分子机制模型目前尚无定论。Synechocystis sp.PCC680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氨(NH3)已经成为农业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氨气是一种有毒有害气体,会严重危害着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对氨气的捕获和回收,无论是对环境还是资源,都是十分重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可设计的化学结构,在气体吸附和储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论文中,为了提高MOFs对氨
鄂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目前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传统村落却面临着加速衰败的困境。虽然“三农”问题得到国家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但就实地调研及案头研究发现传统村的保护办法和发展策略趋于同质化,并不适用于所有传统村落。以此为契机,本文研究利用景观特征识别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索传统村落全貌,发掘传统村落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鄂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热岛效应为代表的城市热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当前生态环境。湖泊作为缓解城市热岛的关键要素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侧重于湖泊景观特征与其降温效应的线性关系分析,较少揭示城市湖泊与周边建成环境动态作用过程。“源-汇”景观理论为湖泊热缓释静态格局与动态过程耦合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此建立湖泊景观格局与降温过程的综合识别机制,能更深入理解湖泊局地气候效应。研究以武汉为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
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社会生产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工业上氨的合成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的,需要大量的能量消耗,从长远角度看会导致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中,废水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对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把能源短缺、污水处理作为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因光催化材料具有成本较低、毒性小、绿色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
在有机材料化学中,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优异的光学及电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它们的化学组成简单,但基于此类分子的结构特征,多环芳烃表现出不同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菲是多环芳烃中最简单、最稳定的一类化合物,通过改变它们官能团可以很容易地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事实上,人们已经发展了众多构建菲类衍生物的方法。从步骤经济性和原子效率的角度来看,将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应用于芳香族功能性分子的合成
探究时空演进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复杂作用机制,是认知名山文化景观的核心要义。宗教型名山风景区的主要历史驱动力、风景意象、空间秩序以及风景营建与宗教意图、宗教活动有密切关联。宗教型名山中的人地关系,在于风景因不同类型历史驱动及人类活动的缩影呈现,二者互为动因,呈现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在时间整体性和空间关联性的视角下,建立宗教型名山风景区文化景观特质识别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核心价值,并为该类型文化景观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