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耳针和电针对肿瘤相关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情况、抑郁症状、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情况),探讨耳针和电针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对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方法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比较研究方法,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相关性失眠患者分为耳针组及电针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肿瘤科住院部的基础治疗,耳针组选取神门、心、肾、皮质下,毫针针刺,每次取单侧耳穴治疗,两侧耳穴交替使用;电针组选取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合谷、足三里、照海,毫针针刺,各穴位以酸胀麻重等得气为度,电针连接百会(+)、印堂(-),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以上两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留针20分钟,连续治疗10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第10天)及治疗结束后一周,采用睡眠总有效率、睡眠严重程度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对患者的睡眠质量、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周时,患者的ISI总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SQI总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SQI各单项评分,除电针组的入睡时间评分外,其余各单项评分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健康状况评分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HAMD总分在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周时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电针组相比,两组患者睡眠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周时,耳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虽然高于电针组,但与电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量表总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周时,耳针组患者的ISI总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SQI总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HAMD评分无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量表单项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耳针组患者的PSQI各单项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SQI各单项的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评分无明显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一周时,耳针组患者的PSQI各单项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相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周时,QLQ-C30量表中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倦、疼痛领域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耳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肿瘤相关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抑郁症状,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耳针疗法改善肿瘤相关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优于电针疗法,且耳针疗法的疗效在一定时间内呈现维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