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对城郊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基于贵州省凤冈县的调研数据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iaoqianq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空间的扩张必然涉及城市与乡村空间的融合与发展,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目前,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已成为制度范围内的城市居民。然而,农民市民化并非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多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民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着农民市民化的顺利实现,也关系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为了让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成果,了解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贵州省凤冈县城郊地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获取相关数据。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层面初步选取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14项相关指标,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城郊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测量维度,最终提取三个新公共因子,分别为经济融入、行为融入和心理融入。并进一步分析了凤冈县城郊失地农民的总体城市融入及其在各个层面的融入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OLS回归分析居住空间分异等相关因素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城市融入水平偏低,行为融入快于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层面;居住空间分异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显著为负,不利于失地农民融入新的城市生活;除此之外,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入住社区时间以及可支配收入对于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也有显著影响,女性、年龄越小、受教育年限越长、可支配收入越高,入住社区时间越长,其城市融入水平也越高。为此,本文从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出发,在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方面考虑居住空间分异对于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阻碍,提出促进城郊地区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完善失地农民安置政策;完善安置社区服务功能;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考虑居住空间分异,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
其他文献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但是也有教师讲课随意,从而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纲举目张,深入浅出  “纲举目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话语,原意为:纲是网上的大绳子,目是网上的眼,提起大绳子,一个个网眼都张开了。用此词来形容一种教学意境,极为形象。教师辅陈引入把学生领到教育内容面前,就要抛给学生一个或系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呢?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引导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机械的去记忆一些现成的东西,学生要做的只是记忆,长期以来就养成了不动脑的习惯。实践证明,这条路在新课改的今天已经行不通了,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带着问题去学,学会主动的去
目前中国大约有1.5-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村劳动力合理有
学位
中学语文是关于语言艺术传授的基础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那样,以侧重于理性分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为主,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过程。    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喷雾对面部CO2点阵激光治疗后皮肤修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19年6-7月,对收治的12例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行面部左右侧自身对照研究,比较其术前、术
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兴趣高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活跃了身心,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轻松愉快、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使语言充分发挥了交际功能和文化载体功能,真正让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使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