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与双腔管用于单肺通气的效果及其对患者术后声嘶、喉痛以及术中肺内分流和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第一部分:选择择期性开胸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双腔管组(D组)和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组(C组),各50例,D组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C组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与单腔气管导管组合。评估记录以下数据:(1):评价这两种单肺通气方法的插管操作: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术中导管移位次数、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2):评价这两种单肺通气方法单肺通气时肺塌陷过程、术野暴露情况、机械通气时气道压等。(3):评价这两种单肺通气方法患者术后在PACU、术后1、2、3、>3天等的声嘶、喉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情况。对上述数据进行两组间比较。第二部分:选择择期行左侧开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双腔管组(D组)和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组(C组),各12例,D组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C组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与单腔气管导管组合。(1):评价这两种单肺通气方法对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的影响。(2):评价这两种单肺通气方法对术中Qs/Qt的影响:侧卧位后于双肺通气15min(T1)、单肺通气5 min(T2)、单肺通气15 min(T3)、单肺通气30 min(T4)四个时点分别抽取动脉血和右心房血(代替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上述各时点的肺内分流率(Qs/Qt)。(3):评价这两种单肺通气方法对术中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侧卧位后于双肺通气15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关胸前双肺通气(T3)、拔管后2h(T4)、术后24h(T5)五个时点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中TNF-α、IL-6、IL-8、IL-10的浓度水平。对上述数据进行两组间比较。
结果:第一部分:与D组相比,C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术中导管移位次数少,插管前后MAP和HR变化率小(P<0.05);C组插管时间较长,肺塌陷过程较差(P<0.05),两组最终的术野暴露无差异(P>0.05)。与D组相比,C组术后声嘶、喉痛的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术后声嘶、喉痛的严重性无差异(P>0.05)。两组中出现声嘶、喉痛的患者术后3天以后症状均消失。第二部分:(1):单肺通气时,两组气道峰压均比双肺通气时高,且D组高于C组(P<0.05);(2):两组所有患者单肺通气后PaO2和PaO2/FiO2逐渐下降,Qs/Qt%逐渐增加(P<0.05);单肺通气15 min(T3)时PaO2和PaO2/FiO2C组高于D组(P<0.05),Qs/Qt%在各时点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①TNF-d在D组于T3、T5升高,TNF-α在C组各时点无明显变化,T5时TNF-d浓度D组大于C组(P<0.05);两组病人IL-6、IL-8逐渐升高,组内变化趋势各时点有明显差异(P<0.05),IL-6浓度于T2、T3、T4、T5 D组均比C组明显增高,IL-8浓度D组于T4高于C组(P<0.05);②IL-10浓度在D组内无明显变化,但在T1、T2、T3、T5时高于C组(P<0.05),C组IL-10浓度在T4比T1、T2高(P<0.05)。
结论: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与双腔管用于单肺通气均效果良好,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插管容易刺激小,可降低患者术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术中管理简便,可提供良好的术野暴露,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较低;单肺通气使肺内分流增加,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用于单肺通气可改善术中单肺通气条件和肺内氧合状况,因此有可能改善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单肺通气可触发全身炎症反应,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可能减轻单肺通气肺损伤和全身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