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我国对立法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慈善法》成为在慈善体制改革后第一部由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基本法律。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和政府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健全公益慈善活动体系。为了更好的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需要国家和政府统筹和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有很多的益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覆盖广但是整体水平比较低,由于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社会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资金保障,致使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因此,政府的力量略显单薄,无法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但是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可以选择性的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从而拓展了社会保障的救助范围,也让社会资源被更高效、更准确地再分配。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公益慈善事业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互补的,在解决社会问题上需要形成合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行为对于大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加速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为我国实现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还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引领作用。推动校园公益组织的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吸引更多的同学投身到建设和谐校园的工作中;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对于自己的时间分配相对于其他群体自由。如果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活动当中,不仅可以丰富学习之余的生活,还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提前了解社会;
本文通过对昆明8所高校的总计800余名大学生慈善公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昆明市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现状,从大学生慈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道德规范、慈善观念和慈善情感五个角度探究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思路,为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提供借鉴。
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研究发现:(1)总体上,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意愿较强,平均志愿服务时长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也存在大学生对公益慈善概念理解不到位、相关技能欠缺、服务质量低等问题。(2)性别、年级、月均生活费和是否参加公益类社团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慈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幸福感和慈善观念都对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且除了物质主义产生了负向影响外,其余维度均对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因此,如果想要提升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首先要提升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意愿。而如果要提升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意愿,高校要改善大学生的慈善态度、要给予大学生正向积极的反馈、要增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感,并且引导大学生的慈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建设好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活动的根据地——公益类的学生组织。
综上所述,结合对于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四条对策。一是増强大学生公益慈善的价值认同;二是打破传统公益慈善观念,拓展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渠道;三是增加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培养大学生个人的利他主义倾向。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行为对于大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加速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为我国实现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还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引领作用。推动校园公益组织的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吸引更多的同学投身到建设和谐校园的工作中;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对于自己的时间分配相对于其他群体自由。如果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活动当中,不仅可以丰富学习之余的生活,还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提前了解社会;
本文通过对昆明8所高校的总计800余名大学生慈善公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昆明市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现状,从大学生慈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道德规范、慈善观念和慈善情感五个角度探究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思路,为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提供借鉴。
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研究发现:(1)总体上,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意愿较强,平均志愿服务时长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也存在大学生对公益慈善概念理解不到位、相关技能欠缺、服务质量低等问题。(2)性别、年级、月均生活费和是否参加公益类社团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慈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幸福感和慈善观念都对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且除了物质主义产生了负向影响外,其余维度均对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因此,如果想要提升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首先要提升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意愿。而如果要提升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意愿,高校要改善大学生的慈善态度、要给予大学生正向积极的反馈、要增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感,并且引导大学生的慈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建设好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活动的根据地——公益类的学生组织。
综上所述,结合对于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公益慈善行为的四条对策。一是増强大学生公益慈善的价值认同;二是打破传统公益慈善观念,拓展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渠道;三是增加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培养大学生个人的利他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