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小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急性双侧小脑梗死(Bilateral cerebellar infarcts,BC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研究,探讨BCI的临床特征及1,深化BCI的病因学研究以利于针对BCI的病因的个体化有效治疗,改善其预后。
  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经临床表现和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小于等于7天)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DWI表现为双侧小脑急性梗死的病例,对其人口学特征、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无小脑外梗死灶的患者定义为单纯BCI,同时存在小脑外其他部位梗死的患者定义为复杂BCI。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既往卒中史等)、临床特征(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死亡)、病灶分布特点(病灶在小脑动脉供血区分布情况: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Toast病因分型进行比较。依据病灶是否累及前循环将复杂BCI组进一步分为合并前循环梗死组及不合并前循环梗死组。总结分析BCI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
  结果:1、一般特征: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XXXX医院神经内科共收治完善了头DWI检查的60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BCI163例,中位年龄69.0[66.1—69.9]岁,男性100例(61.3%),女性63例(38.7%)。单纯BCI37例,男性29例(78.4%),女性8例(21.6%),中位年龄为64.0[60.8—68.9]岁。复杂BCI126例,男性71例(56.3%),女性55例(43.7%),中位年龄为70.0[66.8—71.1]岁。2、危险因素:高血压(123/75.5%)、吸烟(68/41.7%)、高胆固醇血症(59/36.2%)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相较单纯BCI,有既往卒中史者在复杂BCI组更多见(5/13.5%vs38/30.2%,p=0.043)。3、临床特征:眩晕(121/74.2%)、恶心(92/56.4%)、呕吐(79/48.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相较复杂BCI组,眩晕、恶心、呕吐在单纯BCI组更多见(眩晕33/89.2%vs88/69.8%,p=0.018;恶心30/81.1%vs62/49.2%,p=0.001,呕吐27/73.0%vs52/41.3%,p=0.001);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在复杂BCI组更多见(饮水呛咳1/2.7%vs29/23.0%,p=0.005,构音障碍6/16.2%vs50/39.7%,p=0.008)。相较单纯BCI组,复杂BCI组住院期间出现意识障碍更多(3/8.1%vs53/42.1%,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4/10.8%vs65/51.6%,p<0.01),死亡率也更高(0/0%vs17/13.5%,p=0.040)。4、病灶分布:BCI病灶分布以PICA+SCA区最多见,尤其是双侧PICA+一侧SCA。相较复杂BCI组,单纯BCI组的病灶更多分布于双侧PICA供血区(21/56.8%vs28/22.2%),复杂BCI组分布于PICA+SCA区多见(43/34.1%vs9/24.3%)。126例复杂BCI组中,不合并前循环梗死组有101例(80.2%),合并前循环梗死组有25例(19.8%),合并前循环梗死组病灶多分布于双侧SCA区(11/44.0%)。5、发病机制:BCI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最多见(71/43.6%),其次是未明原因型(56/34.4%)。37例单纯BCI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共14例,其中9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多分布于双侧PICA区(7/14)。8例心源性栓塞型单纯BCI中病灶多分布于双侧SCA区(5/8)。单纯BCI与复杂BCI间病因分型无明显差异。25例合并前循环梗死的复杂BCI,病因分型以心源性栓塞最多见(14/56.0%),病灶分布以双侧SCA区多见(11/44.0%)。
  结论:1、大动脉粥样硬化是BCI最常见的发病机制,第二大常见病因分类为未明原因型。优势椎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塞事件是BCI的常见发病机制,但椎动脉优势侧别与病灶优势分布侧无明显对应关系。2、心源性栓塞是合并前循环梗死的BCI的常见病因。3、BCI病灶最常分布于PICA+SCA区。PICA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双侧SCA区梗死发病机制以心源性栓塞多见。4、BCI常为后循环多发梗死的一部分,其症状重,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不良结局更多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中老年人首次发病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SCIND,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神经心理学特征。  方法:  1、收集并登记年龄为45-80岁、首次发病、住院诊断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组的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复杂,且因好发于面部、影响容貌,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化学换肤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因快速、有效、无系统不良反应,可用于各种类型痤疮的治疗。常用的化学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三氯醋酸等。果酸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水果中,常见的有甘醇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水杨酸最早是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来的,又叫柳酸,但因其不溶于水
学位
目的:人类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导致多种功能和美学改变。暴露在紫外线下的皮肤过早老化,称为光老化。与光老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皱纹、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毛孔粗大、色素沉着、皮肤纹理粗糙等。目前临床上有各种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方法,但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效果欠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恢复时间长等问题。微针射频技术通过点阵式排列的微针将射频能量直接作用于真皮层诱导新的胶原合成,表皮损伤小、不良反应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成为首要致死病因。根据2017年Ness-China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卒中发病率345.1/10万人年,死亡率159.2/10万人年,患病率1596.0/10万人年,每年新发病例大约240万,每年死亡病例大约110万,存活者大约110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因其易致残、致死的特性,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
学位
期刊
目的:  本研究应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检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患者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变化情况,分析其异常灌注脑区CBF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学位
目的:总结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后循环大血管病变情况、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级预防方案;探讨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临床结局。  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临床表现和头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时间小于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