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隶书演变过程的研究,过去有人仅以碑铭为依据。而因所据材料数量少,且多集中于隶书演变的后期,所以结论往往有出入。如碑刻之八分要到东汉中后期才形成,而简牍之八分则早在西汉晚期即已存在。因简帛横跨隶书演变的始末,完整的保留了隶书的原貌,能真实反映隶书演变的实况。所以,本文在研究隶书演变的分期进行研究时,以简帛材料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同期的碑刻加以对比分析。在隶书演变研究的上限问题上,学界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将秦简《青川木牍》上的文字认定为早期隶书,并以此为隶书演变研究的上限。然秦简文字既已为隶书,则隶书的产生当早于此。那么,隶书的萌芽形成过程也应纳入到演变的研究当中,而这是目前比较忽视的。对隶书的萌芽过程即隶变的发生,虽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多将其视为独立的课题,并未纳入到隶书演变的过程中。而本文则首次将隶变的发生纳入到隶书演变的第一阶段,即隶书的萌芽期。通过对比分析《侯马盟书》等春秋晚期的墨迹文字,将隶变的发生时限上溯到春秋晚期,并认定六国文字也参与了隶变,共同为隶书的形成和隶书字形的来源提供了前提保障。以此为隶书演变的第一阶段。对已然形成的隶书演变过程的分期上,传统的主流方式是划分为古隶和八分两个阶段。这种分期法大致反映了隶书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规律,但是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忽视了古隶与八分之间的过渡。笔者借助理论研究的成果,得出八分的显著特征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施以波挑笔法的装饰。此隶书既非八分,按传统分期法则古隶。然据简帛材料的对比分析可知,施以波挑的古隶与八分存在明显区别。证知古隶与八分之间尚存在一个过渡衔接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于西汉晚期,因之称其为汉隶,汉隶之前仍为古隶,汉隶之后乃为八分。这是本文对隶书演变分期的一个创新之处。本文对隶书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期,首先借助理论研究的成果,得出隶书各阶段的特征,并大致遵从由不成熟之古隶到成熟之八分的发展脉络。再通过对比简帛上具体的隶书形象,分析其中的差异,在古隶与八分之间又析出一个过渡衔接阶段,即本文所述之汉隶。同时,根据文献对隶书异名称谓的记载,并参照简帛文字,辨识出各称谓所对应之具体的隶书形象及相互之间的差别。有别于传统研究一概将各异名统归为抽象之隶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