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山作为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唐代隐逸诗人,其人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默默无闻。然而,在一千多年的静寂后,寒山诗飘洋过海,在日本,美国和欧洲众多国家声名大噪,大受青睐,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美国更是掀起了一股颇具规模的“寒山热”。不可否认,斯奈德是这股“寒山热”最关键的发起人。1958年斯奈德选译的24首寒山诗问世之后,寒山从一个在故国备受冷落的诗人一跃成为了美国“垮掉代”膜拜的精神领袖。之后,随着寒山诗相关研究的频繁问世,寒山诗逐渐完成了从本国边缘化尴尬处境到美国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升华。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为本文选题的主要原因。根据爱德华·赛义德在其《理论旅行》中的观点,观念和理论可以从一个人、国度、情景和时代向另一个人、国度、情境和时代旅行。这种旅行或是对原有理论的全部照搬,或是部分借鉴和变异,或是面目全非的改造,以适应异国文化。因此,笔者采用理论旅行视角,以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为案例,来分析寒山寺在美国的接受和变异。本文一共包括五章。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及基本结构。第二章主要阐述前人对寒山本人、寒山诗,以及斯奈德寒山诗译本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扼要阐释理论旅行的内涵,简述国内外对理论旅行的研究,关键是细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理论旅行和翻译研究关联性的研究成果。第四章是理论旅行视角和斯奈德寒山诗译本的真正结合,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其详细阐述寒山诗的旅行背景,旅行过程及旅行结果,即探索美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分析斯奈德选译寒山诗的原因;对比斯奈德的寒山诗译本和原诗,论述斯奈德的翻译策略,以期发现翻译活动和旅行文本接受及变异情况的内在关联;最后笔者指出寒山诗在美国接受和变异的具体情况。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对斯奈德寒山诗译本的分析,笔者发现文本在跨文化跨语言的旅行中出现一定的接受和变异是可以理解的,必然的,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不过,由于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和变异这一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