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服务功能间的时空关联性及空间异质性内因是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地处天山北坡的玛纳斯河流域具有完整且独特的“山—盆”地形地貌结构,其中、下游孕育了典型的干旱绿洲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于维持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尺度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探究不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服务功能间的时空关联性及空间异质性内因是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地处天山北坡的玛纳斯河流域具有完整且独特的“山—盆”地形地貌结构,其中、下游孕育了典型的干旱绿洲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于维持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尺度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探究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进而揭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干旱区流域生态治理与协调修复的合理开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LUCC)与生态系统服务(ESs)的基本关系,从流域LUCC分布与结构研究的科学起点出发,以2000、2005、2010、2015、2020年为研究期,采用In VEST模型定量评估玛纳斯河流域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存等典型生态服务功能的多时空尺度格局及变化规律,并借助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讨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及演变归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未利用地面积最大(占比>40%)且转出面积最多(2396.96km~2),主要转型为草地和耕地。其次面积较大的为草地和耕地,其中耕地为流域内转入面积最多(2723.08km~2)的地类,主要由草地、未利用地和林地转入,而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占比极少且以转入为主。整体而言,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耕地、水域和城建用地面积呈扩张趋势,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和冰川用地面积呈减小趋势。(2)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且与植被分布格局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研究期间流域年均水源供给总量为1.76×10~6m~3,山区作为流域主要的产水区占水源供给总量的96.7%,中游和下游供给总量差距较小;流域年均土壤保持总量为3.89×10~8t,上游土壤保持总量远高于中、下游且分带特征明显;流域年均生境指数为0.57,生境质量状况一般,20年间生境质量虽持续降低但变化较微弱,纬度上从北到南整体呈现出较高—较低—高—低的分布格局;海拔上表现出:人类活跃度较低的上游综合生境质量(0.65)明显高于中游(0.48)和下游(0.55)地区;流域年均碳储存总量为12.12×10~8t,植被覆盖度较高的上游和中游碳储存总量相对较大,均占比约36%,以高山区为主的上游和以未利用地为主的下游碳储量相差较小。(3)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布格局和强弱程度。综合水源供给能力最强和总量最大的用地分别为冰川(367.61mm)和未利用地(约占总量的50%)。植被丰富度较高的草地和林地因其具有较强的降水截留能力,表现出较好的土壤保持功能和较大的土壤保持总量。距人类活动范围较远且抗干扰能力较强的林地和水域生境指数最高(>0.90),而未利用地(0.60)、耕地(0.40)和建设用地(0.10)的生境质量较差。耕地因其高度覆盖的农作物且面积变化显著而表现出碳储存总量(7.44×10~7t)及波动最大,20年间增加了4.31×10~7t;城建用地和水域因其本身植被覆盖度及地上生物量较低而碳储量较低。(4)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驱动因子及贡献度表现各异。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土壤保持和碳储存、生境质量和碳储存两两功能间为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水源供给和生境质量、水源供给和碳储存、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两两功能间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其中水源供给与土壤保持间协同关系最显著。由驱动因子探测及交互作用检测发现,对四项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贡献较大(解释力>0.40)的因子依次为:降水、蒸散发、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除土地利用在碳储存功能中和其他因子之间不存在交互驱动作用外,其他任意两影响因子间均表现出大部分双因子增强,少部分非线性增强,说明任意两因子间的交互作用都可以增强单个因子对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由此来看,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因子的贡献度及各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制定高效综合的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规划对策,亦对区域生态修复实施和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正承受着信息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面对每年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或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关注的重点,但受地域差异、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仍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学生对知识机械记忆,缺少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此问题,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质总量与维持自养呼吸所消耗的差值,是评价全球或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探究区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影响机制,对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性评价也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玛纳斯河流域属于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是新
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反映了冰川积累与消融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连接冰川与气候的重要纽带,对区域水资源稳定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2000-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矢量边界,分析和对比研究期间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并进行归因分析;另外采用降尺度反演后的遥感气象数据驱动空间分布式度日模型,模拟并分析了近20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的动态变化特征,结合逐年冰川投影面积(2D)和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意识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要素,是高中生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之一。因此,不断深入探索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切块拼接法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方式,具有“互学互助”的特点,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产生信息需求、寻找信息、判断信息真伪和价值的契机,符合信息意识培养的
自然资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现代文明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抓手。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民生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负向累积效应也日益突出。自然资本过度消耗引发的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生态效益缩减和人类福祉下降问题扑面而来。开展自然资本核算和可持续性评估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
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学习平台更加丰富多彩,微信的出现不仅对人们的社交产生重要作用,同时对教育方面的影响也很深刻。微信拥有的微信公众号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等学科应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比较普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它是培养合格信息素养公民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号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分析
山地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干旱区的生命之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的长期稳定存在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冰川几何形态的变化能够直观反映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冰川几何形态的量化研究和稳定性评价有助于深化对冰川演化过程及变化趋势的认识。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对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冰川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提取量化,并基于此构建了冰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作为一项基本素养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明确提出未来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客教育的出现,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目前尽管大多数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将创客教育引入到中小学中,可在如何落实创客教育教育与现有学科课程的融合上,还处于探索之中,因此,本文拟结合本地区教学实际,探索如何将创客教育理念融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变革,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所培育的学生能够拥有时代发展、人类进步所必备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以及道德修养。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改良。《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性质为活动型、实践性课程,
随着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数学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数学复习教学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建构知识网络、凝练数学思想方法及总结运用知识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数学复习教学依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此外,代数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定义、法则和定理等,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网络结构。在复习教学中如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