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各国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对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其现象而言,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也是文化的交流。故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一致认为:要进行准确的翻译,译者必须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相关的文化意象。在各种文本的翻译中,正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给翻译造成了种种困难和阻碍。作为两种重要的修辞格,明喻和暗喻极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符号并将它们概念化,故明喻和暗喻的意思经常都因特定的文化而改变。可见,在明喻和暗喻的翻译中,文化因素尤为重要。
翻译中对明喻和暗喻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异化(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归化(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旨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明喻和暗喻所体现的异国情调,以便读者体会到源语文化之“异”。Lawrence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公开声称异化旨在抵御目的语文化在翻译中的指导地位,从而突出了文本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代替源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这样的译本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更加地道,也更加自然。作为归化战略的倡导者,EugeneA.Nida特别强调了目的语读者的重要地位,甚至将“读者同等反应论”作为评判翻译质量的标准。本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的目的以及读者的期待,以上两种方法在明喻和暗喻的翻译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即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并将可能占上风。但不管怎么发展,在明喻和暗喻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