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的政府采购自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迄今,有关政府采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日臻成熟。理论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多个层面,对政府采购的产生背景、内涵界定、实际运行、经济社会效应、目标模式等诸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较全面的探讨,然而系统地研究政府采购的规模与效率问题的成果尚不多见。在实践层面,政府采购被喻为“阳光采购”,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政策意图、节约财政资金、规范采购行为以及推动政治民主化和廉政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实问题是起步晚,规模小,效率低,这就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政府采购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虑,本人试图从经济学分析入手,较为系统地探讨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效率问题。本文全面回顾了中西方政府采购的发展概况,对中西方政府采购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有益的借鉴:法制化管理是政府采购管理之主要管理形式;集中采购是政府采购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明确的政府采购目标及原则是政府采购管理的灵魂;合同授予方式(采购方式)是政府采购管理的核心。本文认为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合理适度的政府采购支出规模需要进行多角度分析,从供需方面看,由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所确定的政府采购规模应该是基本相等;从财政资源配置的内外合比例性要求来看,合理的政府采购规模,应该是既符合财政资源配置的内在合比例性要求(即政府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分配比例适当),又符合外在合比例性要求(即政府购买支出占GDP或GNP的比例适度)的采购支出规模;从衡量政府采购规模的相对和绝对指标来确定政府采购的最佳规模。基于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场的立场围绕着财政资源的最优配置来讨论政府采购的绝对规模;从政府的立场围绕着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来讨论政府采购的相对规模。最后就中国的政府采购的合理规模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积极、稳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勿庸置疑,效率是政府采购的核心问题。论文在论述效率与政府采购的效率条件的基础上,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买(卖)方市场条件下的集中性政府采购与分散性政府采购的效率与福利损失,并从效率和公平两方<WP=4>面阐述了集中性政府采购的优点,从而得出结论:集中性政府采购较之于分散性政府采购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这就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验证了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集中性政府采购优于分散性政府采购论断。但本文并不讳言集中采购之弊和分散采购之利,认为各国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采购模式。并认为随着电子贸易的普及,政府采购模式将会再度走向集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政府采购效率提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已成为政府采购的强大推动力,基于政府采购信息化程度低,管理落后的现状,结合政府采购管理实践、进一步改革及与其他改革配套的要求,运用技术和制度手段,设计了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方案,将包括政府采购工作流程、计划流程、采购(招标)流程、资金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管理程序纳入信息化管理,整个方案具有全面、科学、严密、高效、实用的特征,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基于政府采购的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政府采购管理的国际经验,探求当前提升我国政府采购效率的制度建设途径、机构设置途径以及资金管理途径。在制度建设途径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招投标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益;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积极准备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规范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在机构设置途径方面,在现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政府采购机构,建立健全的政府采购机构体系,界定机构体系内各部门的职能;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政府采购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强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设。在资金管理途径方面,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的改革;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进一步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