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它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理想,它以山明水秀的风景、巧妙而严谨的布局、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人流连忘返,它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名片,向世界宣扬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它辉煌的艺术成就让世界瞩目,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水都是非常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也是最为活跃的,被称为园林的“眼睛”,是园林的生气、灵性所在。水在园林中连接着园林中的各种景观要素,使其连成一个整体。水体还可以展现各种形态的美,有流动的美、有静止的美。园林中的水可以为人们提供赏景、泛舟、听泉、观瀑等美妙的艺术享受。园林中的理水指的是在造园活动中把自然界形态多样的水纳入到园林的景色内并且加以利用。现如今,园林理水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目前的城市园林中大多都是西方风格的水景,这些水景的设置都是简单的对西方的仿造照搬,而真正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却很少出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对因地制宜原则的理解,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对水景理水手法的熟练运用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本文通过对其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思想和手法并加以传承,再结合时代特征和人们对水景的需求,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并极富生命力的城市水景,这对于现在追求山水人居环境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三千余年间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发展过程中,理水艺术一脉相承,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和理水的理念和手法。然后分析并总结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所蕴含的“崇尚自然、人化自然、山水相依、讲究含蓄、小中见大、曲折通幽、注重意境、寄情与水、心中有境”等思想特点,通过阐述水的审美特性,分别从“水的来源去流、整体布局、水体类型、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四个方面探讨了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这些思想和手法在当今国内的园林理水中依然很有借鉴和发展的价值。对于古典园林理水的应用,不仅要传承园林理水的艺术思想和手法,更重要的是领悟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在分析了中国园林理水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水景要因地制宜、增强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水景的人性化设计,然后从水景用水的开源节流、净化水质、经济运行文化继承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园林水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以开封水系二期工程为例,对古典园林理水的传承和发展在水系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理论结合实践,营造既传承了古典园林理水的思想和手法又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的城市水景。
其他文献
梳理了铊的特性分布、毒性危害以及我国发生的铊中毒或污染事件,分析了我国现有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以及监测分析标准与方法,提出了我国铊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天地图”作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建设,旨在促使我国地理数据成果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但是,目前“天地图”涉及的数据成果主要来源
1999年维索尔伦提出顺应论,用“选择与顺应”来描述语言使用的过程。维氏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的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的同时也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必然性选择,其在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
当今世界金融一体化正不断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外资银行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外资行纷纷以各种方式抢滩中国市场,商业银行间的合并、收购、资产重整等资本运
业绩评价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绩效和人事考核的基础,也是管理问题发现和诊断的重要途径。经济增加值(EVA, Economic Value Added)作为新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
本研究运用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以及家庭对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的影响,以期为幼儿可持续的健康进餐行为养成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在量化研究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12字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其应用已渗透到学科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从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着手,
网络文化的兴起为大学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等院校应当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德育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