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曲色素是由多种色素混合而成的聚酮类化合物,是丝状真菌红曲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天然食用色素。红曲黄色素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的色泽鲜艳,具有较强的着色能力以及多样的生物活性。目前市售的天然黄色素以栀子黄、姜黄素等植物来源色素为主,而红曲黄色素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成熟及研究水平的欠缺只能利用红曲红色素的磺化反应获得,如此便失去其天然的特性。另外液态发酵法生产的红曲黄色素色价较低,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色素是由多种色素混合而成的聚酮类化合物,是丝状真菌红曲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天然食用色素。红曲黄色素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的色泽鲜艳,具有较强的着色能力以及多样的生物活性。目前市售的天然黄色素以栀子黄、姜黄素等植物来源色素为主,而红曲黄色素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成熟及研究水平的欠缺只能利用红曲红色素的磺化反应获得,如此便失去其天然的特性。另外液态发酵法生产的红曲黄色素色价较低,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因此对提高液态发酵红曲黄色素产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本课题以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产率较低为问题出发点,探究了应激环境下提高红曲霉菌M8(Monascus purpureus)液态发酵产胞内黄色素的方法和机理。首先利用单因素法对KCl、Mg Cl2、Ca Cl2、Mg SO4·7H2O、Fe SO4·7H2O五种无机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添加Mg Cl2和Ca Cl2能够提高红曲液态发酵胞内色素色价,当添加浓度为60g/L的氯化钙时与对照组相比胞内的黄,橙,红色价分别提高了156.08%,43.76%和42.73%;其次对液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得到了高产红曲色素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50 g/L,(NH4)2SO43 g/L,KH2PO4 3.5 g/L,Mg SO4·7H2O?0.2 g/L,KCl 0.2g/L。在此发酵液中培养7天后红曲胞内黄色素色价为2113.65U/g;为进一步提高胞内黄色素色价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发酵参数为:装液量60m L/500m L三角瓶、接种量8%、30℃,180r/min摇床培养7天,在此条件下高盐液态发酵产胞内黄色素的色价为3003.24U/g,比优化前提高了42.09%。利用薄层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分析了高盐胁迫前后红曲菌M8(Monascus purpureus)产色素的种类,结果表明高盐胁迫改变了红曲色素组分的比例,红色素和橙色素的比例减少,黄色素的比例上升,经过液相检测高盐胁迫下红曲胞内黄色素峰面积占比高达98.2%。同时,高盐胁迫影响了红曲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黄色素合成相关基因mpp E的表达量显著提高。最后将发酵得到的胞内红曲黄色素进行粗提,对红曲黄色素的抑菌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黄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当终浓度为80μg/m L时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20.44%和10.67%。另外还比较了红曲黄色素对两种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发现红曲黄色素能够使两种病原菌的生长延迟,综合抑制率和生长曲线判断,红曲黄色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人参、西洋参和三七作为重要的天然产物,在食品和药品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具有复杂多样的药理活性,但也具有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等缺点。本研究以实验室组培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 L.)和三七(Panax notoginseng F.H.Chen)作为研究对象,以栽培人参属植物作为参照进行了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及抗疲劳活性的研究。主
本试验以新疆阿克苏红旗坡五分场果园糖心苹果为试验材料,通过采前喷施不同次数(采前20 d和10 d喷洒2次、采前10 d喷洒1次)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25 mg/L、50 mg/L、75 mg/L、100 mg/L)处理,研究GA3处理对糖心苹果采后贮藏条件下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细胞组织超微结构和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前喷施2次GA3处理较喷施1次GA3相比,能够更好
杂环胺是一类由N、H、O组成的伯胺类化合物,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高温加工期间由肌酸、肌酸酐、己糖和游离氨基酸等前体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人体消化吸收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与DNA加合组合成新的物质,可引发多种器官组织肿瘤化。其毒性可以达到多环芳烃类物质的10到100倍,因此在各种食品中都对杂环胺含量进行了严格限制。目前检测杂环胺的方法有很多,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分析法等一系列检测方法。
牛奶中β-乳球蛋白与羽扇豆中Lup an1均为食品中的常见人体过敏原,且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对其更易致敏,对部分严重过敏者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为保障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建立一种基于量子点-核酸适配体-氧化石墨烯的荧光检测法,实现了对β-乳球蛋白和羽扇豆Lup an1两种过敏原的快速定量分析检测。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为:量子点与适配体的孵育时
引起采后果蔬腐烂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酸性和碱性病原真菌。其中,酸性病原真菌占据采后真菌病害的主体,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酸性病原真菌能在其生长、侵染过程中分泌有机酸,酸化环境和寄主组织,激活其毒性因子,并抑制果皮组织防御反应。目前,在众多被研究的可能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方法中,利用拮抗微生物,特别是拮抗酵母抑制采后果实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新型采后病害控制方法之一。拮抗酵母菌对低温、高
乳蛋白主要由80%的酪蛋白(casein,CN)和20%的乳清蛋白(whey protein)组成。酪蛋白包括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4类,其中,β-酪蛋白占比为36%左右。β-酪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不同使β-酪蛋白存在多种变体,如A1,A2,B,C等。其中A1、A2两种变体在β-酪蛋白中最常见,这两种β-酪蛋白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功能特性。本实验以A1、A2两种β-酪蛋白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同样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新冠病毒的爆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已经有多次报导指出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此外食源性病毒污染事件频发等等,这不仅表明一定条件下病毒具有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的能力,还预示了食品安全领域病毒控制的重要性,我们评估了臭氧、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灭活3种替代病毒的效果,旨在为食品领域的病毒控制提供思路。本试验对3种替代病毒
燕麦是一种营养均衡的优质杂粮,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由于谷蛋白的分子量小且不具有粘弹性,因此燕麦在加工过程中不易形成类似面筋网络一样的结构,限制了燕麦的加工性。传统的燕麦制品,如燕麦粒和燕麦片等产品形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开发种类多元的燕麦食品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燕麦的加工性,本文在对燕麦粉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酶处理对燕麦粉进行改性,研究酶处理条件对燕麦粉加工特性的影响,并优化了
葱、姜、蒜是具有辛辣感的香辛料,在中式烹调中通常用于炝锅。近年来,对葱、姜、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有较高的热度,而对于三者在中式烹调炝锅中的应用研究甚少,尤其混合后的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反应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葱、姜、蒜为原料,通过模拟炝锅工序对其混合复配的7种体系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多种检测和分析方法探究这一过程中风味变化的机理。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用
大多数真菌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许多保健功效,因此,真菌多糖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白灵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白灵菇多糖(Pleurotus nebrodensis polysaccharides,PNPS)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等生理功效,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功能因子。本文以白灵菇为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白灵菇多糖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